大山女孩上學路(上)

蘇瑋婷 黃翊真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有句話說「改變,要從教育開始」,但是在大陸仍然有許多偏遠的貧困山區,孩子們想念書是遙不可及的奢求。一群台灣人從2006年開始,前進海拔3000公尺上的大陸雲南麗江,種下愛的種子。因為那裡有許多少數民族女孩,家裡窮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在台灣的公益團體「至善基金會」發起助學專案之後,八年來已經幫助3000個孩子,實現讀書的夢想。

  去年,「至善基金會」更帶著台灣的農業技術到雲南,在當地蓋起了溫室菜棚,希望解決山區蔬菜短缺的問題,幫助農民創造收入,更希望偏遠學校孩子們的營養餐,也有蔬菜可以吃。華視新聞雜誌全程記錄,來看我們特別製作的「大山女孩上學路」系列報導。

  距離麗江四個小時車程,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大山裡,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奉科鎮,新民完全小學,是這裡唯一的學校。

  孩子們為了上學,得走四五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因為很多人的家,都在山的另一頭,因此一到五得住在學校,家卻像旅館一樣,年紀最小的往往忍不了想家的情緒,但大山孩子們知道,唯有念書,才有機會走出去。

  全校160個孩子,學校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要提供一頓營養足夠的午餐都不容易,學校廚房還是一間破舊磚房,午餐時間還沒到,外頭已經擠滿好多孩子,挨著木門,睜大眼睛,盯著今天有什麼樣的菜色。

  兩道配菜放在大盆子裡,九個學生一組,人手一碗白飯,圍著桌子搶著夾菜,這樣的菜色好比人間美味,但以我們的標準來看,眼前的兩菜一湯,吃不飽,營養一定不夠,大山孩子太苦了。

  但其實生命苦不苦是比較出來的,三年前學生伙食,每天早上白饅頭配白開水,而且山區不毛之地,十年九旱,種不出蔬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午餐晚餐只有一飯一湯,學生們說那才叫苦。

  營養嚴重不足,2012年新學期之前,十歲學童的身高體重,居然有10%的男童還有35%的女童,個子都偏小,不到131公分;體重部分,25%的男童和20%的女童,體重都偏輕,不足27公斤。想讓伙食更好成了校長老師心中的奢求。

  該怎麼辦?幸好一海之隔的台灣公益團體「至善基金會」,飛越海峽帶來了溫室蔬菜的技術,教導當地農民蓋菜棚、找水源,有了台灣的愛心播種,讓各種菜苗在貧瘠之地茁壯,有收成的一天。其實以前這片山凹,清一色都是土豆田,也就是種馬鈴薯,一斤才八毛錢,辛苦一整年只有五六千塊人民幣,最多三萬台幣,土豆農和玉蘭從沒想過,有一天她的收入會翻兩翻,漸漸過上好日子,再也不種土豆。

  農民懂得種菜,收成之後,直接賣給學校,學校就不必拉車,花三四個小時到城區買菜,節省了成本,也讓孩子有最新鮮的蔬菜可以吃,身高體重更開始追上同齡孩子的水平,溫室蔬菜創造三贏的經驗,成果驚人,讓另一個山頭的寶山鄉,果樂完全國小好羨慕,希望可以複製MIT的種菜技術。

  在大陸許多偏遠的貧困山區,孩子們想念書是遙不可及的奢求,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女孩,家裡窮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失去了上學機會,「至善基金會」在2006年首度發現了大山女孩的困境,和她們對上學的強烈渴望,於是2009年在當地設立了工作站,推動少數民族女童助學專案,透過每學期發放300元人民幣的助學金,八年來已經扶助3000位女孩繼續上學。

  唱著你我都熟悉的台灣歌謠,玉龍二中這12位少女,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但成長路途卻和台灣結下濃濃的緣分。因為她們都是由台灣認養人,贊助上學的「大山女孩」。

  2014年底,資深演員也是金鐘影后的苗可麗,放下了工作,踏上了這段艱困的旅程,義務擔任愛心大使,但其實她也是大山女孩的認養人,17歲的彝族少女劉曉如,因為有了這份來自台灣的母愛,從輟學邊緣中,回到校園。

  生活在這崇山峻嶺之間的大山女孩們,原本她們被貧窮刻下印記,命運也受到侷限,但來自台灣認養人的關注和跨海資助,就像一道道暖流,不僅穿越台灣和雲南2000多公里的距離,更突破重重大山,流入孩子們的生命,也讓她們的未來有了改變和翻轉的機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