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如何解釋目前死亡病例劇增的現象?
從10月初開始,德國的新冠病毒感染曲線急劇攀升。從11月中旬開始,這一增長勢頭總體趨於緩和(盡管單日新增病例數量上下波動較大),但是整體仍然處於高位。
從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德國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接近百萬大關。幾周以來,專家們都在發出警告,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出現會比新增感染曲線的上升有一定的滯後性。11月2日,德國醫院聯合會的主席加斯(Gerald Gaß)在接受《圖片報》(Bild)采訪時就說過:“兩到三周之後,我們將會打破4月份時創下的重症患者人數最高紀錄。”
他的預言成真了:在記者截稿當天(11月26日),德國全境有一共3826名新冠患者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而在4月份時的最高紀錄是2850人。而主管傳染病防疫的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和德國重症監護和急診醫學跨學科協會(DIVI)的報告也顯示出一個明顯的趨勢:重症監護室的空余床位越來越少。
德國傳染病研究中心的克魯姆坎普(Ralf Krumkamp)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指出,目前死亡人數的增多不是沒有征兆的:“死亡病例曲線的上升要滯後於確診病例的曲線。目前我們看到80歲以上的人群感染病例激增,這就意味著接下來一段時間死亡病例很可能會繼續增加。”研究表明,高齡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的死亡風險要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美國耶魯大學的調查統計發現,新冠病毒對於64歲以上人群的致死幾率要比55歲以下人群高出62倍。
德國第二波疫情真的比第一波更嚴重嗎?
回答這個問題,要取決於拿哪些數字作為對比的依據。從新增感染人數來看,第二波疫情遠比第一波更為嚴重。在今春德國疫情首次大爆發的時候,確診人數只是以每日新增6000多的速度遞增;而在目前所處的第二波疫情中,每日的新增病例有時候會高達2.3萬。不過這些數字也要結合進行的新冠核酸測試數量來看:在春天的時候,德國每周進行的新冠測試也就是30萬到40萬之間,而在過去幾周裡進行測試的次數卻高達120萬到170萬。也就是說,第一波疫情當中的“灰色數字”應該更高,也就是說可能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卻並未不知情,也沒有接受測試。
然而如果看死亡病例的話,情況就又不一樣了。目前的單日新增死亡病例剛剛超過了第一波疫情時的最高峰值。11月25日一天之內,全德國一共有410人死於新冠病毒及其引發的病症,這創下了德國的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紀錄。但是從14日中值曲線來看,目前的發展趨勢和第一波疫情比較接近。
第二波疫情期間的死亡率比第一波更高嗎?
不,目前能夠得出的結論恰恰是相反的。在第二波疫情中,死亡病例在整體感染人數中所佔的比例要低於今年春天。比如羅伯特·科赫研究所今年4月中旬統計的死亡率是6.98%,而10月份的死亡率則在0.94%左右。該機構表示,目前還不能對11月份的死亡率進行較為嚴謹的判斷,因為最近兩個星期的感染病例後續發展還不清楚。
在統計死亡率的時候,還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就是確診病例的數量,由於目前新冠測試覆蓋的人群比較廣泛,因此確診數量也明顯增多。不過即使考慮到這一背景,在第二波疫情中新冠患者的死亡率也要低於今春。這可能也是加強保護高風險人群的措施起到了作用。
從絕對數字來看,目前在11月下旬,一周死亡1045人的水平,也要遠遠低於今年4月初的每周2252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通過死亡人數,我們可以更好地評估疫情狀況”,克魯姆坎普表示,“在確診人數方面,有些輕症甚至無症狀的感染者可能會被忽略,如果測試做得不夠多的話。但是重症患者或者是死亡病例在統計方面往往更為准確,因為患者要住院治療,都會登記在冊。”
新冠疫情是否導致德國整體死亡人數高於往年?
是的,和很多其它國家一樣,德國2020年的居民死亡總人數要高於過去幾年。雖然和歐洲鄰國相比,德國的新冠死亡病例要少得多,但是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的確也造成了死亡人口的整體明顯上升,超出每年死亡人數的歷史中值。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今年3月底到5月初之間的這段時間裡德國死亡人數超出往年的同期水平。而且還應該考慮到,在上述時間段內的新冠死亡病例還存在一定的灰色數字,因為有些沒有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病例並沒有被算進去。而在秋冬的第二波疫情中,現有的死亡病例數據還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從歐洲整體來看,這個趨勢會更加明顯:依照“歐洲死亡率監測”項目(Euromomo)的統計,整個歐洲2020年春天登記在案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往年的平均水平。
在歐盟26個成員國當中,新冠死亡率存在較大差異:西班牙、法國和比利時的死亡率偏高,而像芬蘭和希臘等國則處於中等水平。因此對於新冠病毒在第二波疫情中的致死率是否高於第一波這個問題,根據不同的國家地區,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回答。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Joscha Weber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