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每天5點下班陪妻女 程世嘉不讓工作吞沒人生

遠見/每天5點下班陪妻女 程世嘉不讓工作吞沒人生 | 華視新聞

文 / 劉子寧 攝影 / 張智傑  / 台北市

若你有機會走進iKala執行長程世嘉的辦公室,會發現他的座位幾乎被成堆的書籍塞滿,一點也不像科技人的辦公室,反而像是學校教授的研究室。唯一可以提供線索的,大概只有藏在角落的遊戲機及漫畫,偷偷洩漏了這位創業家的童心。

程世嘉,畢業於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研究所,曾在美國Google工作,更是台灣Google元老級成員,協助開發了台港澳地區的Google Map大眾運輸功能、Android等重要系統。

年僅38歲的程世嘉,目前是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他花了七年時間帶領iKala從最早的線上KTV服務,轉型為今日的AI行銷科技公司,更一躍成為Google Cloud全球第二大的合作伙伴,以及Facebook行銷解決方案結盟的唯一台灣企業。

有趣的是,有別於印象中馬不停蹄、事必躬親的新創創業家,程世嘉身上卻散發著非常不一樣的特質。

在成功的事業背後,程世嘉並不因創業而犧牲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都會在5點左右下班陪伴女兒,每週與老婆外出運動三次,甚至還會留給自己專屬的「漫畫時間」,跑到書店搜刮剛出刊的漫畫。這些都是他維持生活平衡的方式,「到了我們這個階段,就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如果你始終都沒有這個儀式,代表你一直處在高壓狀態下,久了一定會生病。」

甚至,程世嘉還計畫要在兩年內,也就是40歲時,就從公司的第一線退下,把時間留給自己最愛的閱讀以及寫作。這一切聽起來都太過夢幻,早早從職場退休,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規劃,究竟程世嘉是怎麼安排他的人生藍圖?

保持好奇心 抓住長遠趨勢

程世嘉有一個人生決策的方法論,就是專注在「最長遠」的事情上。這是什麼意思?他認為,這個世界上多半是「時勢造英雄」,只要抓住長期趨勢,就能穩定耕耘。他分享,自己當年念書時要選擇研究領域,AI恰好是一個具潛力的技術,雖然十多年前、2005年時市場對AI仍然相當陌生,甚至畢業後很難找工作,現在卻證明了他精準的眼光。

「我的哲學觀是與時俱進,世界上能夠反抗時代潮流的人其實不多,所以時常抱持開放態度、保持好奇心很重要。」程世嘉認為,好奇心能讓人不斷在問題中得到新知識,提供對未來發展的資訊。因此直到現在,當程世嘉碰到不同領域的新朋友時,都會請教他們:「在你的領域中目前最困難、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讓自己時時保持在學習狀態中,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程世嘉已經取得了在Google工作的黃金飯碗,卻要放棄一切、冒險創業?殊不知,他的真心話是:「不要創業,因為創業的成功機率幾乎是0。」

大膽預測 但仔細計算風險

程世嘉自認是一個「不會暴走」的人,雖然那時他跟所有新創家一樣,懷抱著想要改變世界的衝動而創業,但他並非全無思考就衝動行事。「我那時候想,如果真的這次創業失敗了,大不了就回去上班,」他笑說,「Google就是我的燈塔。」

對他來說,任何冒險的底線都是「不要做具有毀滅性影響的決定」。他不建議新創家孤注一擲,尤其不要貸款借錢投入創業,因為那個風險是無法承受的,甚至會連帶影響到身邊的人。「我做決定會問自己:會不會有毀滅性的打擊?會,就不要做。你唯一能承受的風險,是計算過的風險。」

就連理財上程世嘉也是抱持著一樣的態度,雖然才38歲,但他與老婆早已預先規劃好自己的退休養老金和孩子的教育基金,甚至孩子未來想要創業的老本,程世嘉夫妻都已準備妥當。「我的個性是不懂的東西就不碰,投資習慣比較保守,傾向儲蓄險、定存,甚至是買黃金這種比較不會貶值的穩定型資產,我投資絕對不會追求高風險、高報酬。」

程世嘉大方分享自己的理財觀,「如果你長期、穩定地投資,一定可以慢慢累積財產,重點是不要有跟風的心態。」無論是事業經營或是生活規劃,他的原則都是「大膽做決定,但絕對不躁進。」

科技化管理 平衡家庭與事業

與一般30歲世代一樣,程世嘉也面臨著三明治族的問題:上有父母,下有小孩跟工作,但他為什麼沒有被這三個壓力源壓垮?

許多年輕世代,常會以為把生活安排的非常忙碌就是所謂的成功,彷彿愈忙就代表自己愈有價值。但在程世嘉身上,你會發現另一種更為從容自在的成功,讓他能將創業、家庭與興趣同時兼顧。而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傾力打造了一個能夠自主運轉的企業文化,培養出雖然自由、卻能當責的員工,讓他不必事必躬親,公司甚至還能成為人生中重要的支持系統,更是自我實現的場域。

他認為,打造iKala自由負責的企業文化,是他做過最正確的事情,讓他可以隨時從工作中抽身,去照顧到人生中的其他層面。但是,這也不代表就完全不過問公司大小事,而是透過科技輔助,用最便捷方式遠端處理,而他就能陪伴在重要的人身邊。

例如,他每天都會在5點左右下班,花時間陪伴女兒,或是帶父母親去公園散步、曬曬太陽。雖然程世嘉常是抱著筆電一起去公園,時不時要回個信息或email,但他認為,「陪伴是無可取代的,對家人,不是要給多少錢,或買什麼東西給他們,而是你『出現』更重要。」

以父親為楷模 成為一位賦能者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要做些什麼?程世嘉的回答也非常有趣,軟體工程師出身的他,嚮往40歲退休後能盡情地看書、寫作,並且期許能將自己的經驗以coach(教練)的方式傳承下去,「賦能」給更多的人。

這個願望的雛形,來自於程世嘉的父親。程世嘉的父親程文龍白手起家,在銀行業工作了30年,退休後成立了創投公司,雖然投資常慘賠,甚至少數幾間公司成功掛牌了,也往往是守著不出場,只為支持辛苦創業的人。他的父親沒有因創投而賺到什麼錢,卻相當得意自己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照顧了很多家庭,堅信這是一份助人的志業。

看著父親的身影,對程世嘉的人生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影響了他對真正成功的定義。

「成功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給出了多少。」程世嘉曾在臉書上以這句話為主題寫了一篇文章,感謝父親就是自己的明燈,為他做了最好的身教,並且也期許自己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中,盡可能的提供資源,用經驗提攜下一代,而不是讓工作吞沒了人生的全部,這是他看著父親的背影,為自己所許下的人生願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退休特刊;更多文章請上 遠見雜誌官網

新聞來源:遠見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