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讓均 / 台北市
這是一場擴及全球的無聲淘汰賽,考題是ESG資格,打分數的是投資人,寫考卷的則是各大企業。近年,國際投資界最夯的通關語就是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這股永續投資新浪潮正快速吹向台灣,考驗老闆們是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管1.1兆美元資產的「挪威財富主權基金」(GPFG),向來是台股主力外資。GPFG設有道德委員會,只要企業違反ESG,就列為投資黑名單,光2019年就撤資42家企業,5家從投資榜上除名。
只是,「愛地球」與「賺大錢」如何兼顧?國內企業葡萄王、富邦金控及中租皆是ESG模範生,《遠見》深入探討他們如何扣緊本業、導入ESG,同時穩健獲利的雙贏策略。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色金融革命勢將引發全球資產大洗牌,攸關企業存亡。CEO們,你準備好了嗎?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百業受到巨擊,致使全球企業主無不殫精竭慮找尋備援機制。
但,過去所有企業運營,莫不著眼於EPS(每股稅後盈餘),而現在,其實老闆們更該念茲在茲應是另三個字母—ESG。
因為,一場擴及全球、左右未來競爭力的企業淘汰賽,已悄然登場,門票正是ESG。企業沒有ESG,恐怕連登上擂台,與同業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ESG已是全球企業的顯學,所有執行長必須搶修的企管學分,但什麼是ESG?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已成營運標竿
ESG指的是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也就是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未來的企業,必得抓緊這三大營運標竿,才能得到股東、品牌商與消費者等利害關係人認可,進而讓股東投入資金、客戶願意下單,在市場上游刃有餘。
近年ESG風潮之所以席捲全球,躍為企業界、投資界的最夯關鍵字,主要推力之一,就是愈形嚴峻的天然環境風險。
氣候變遷「綠天鵝」 恐觸發金融危機
今年元月發布的世界經濟論壇(WEF)《2020全球風險報告》指出了最可能發生的前五大風險,包括「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天災」「生物多樣性損失」與「人為環境災害」,統統是環境風險。再以「風險衝擊性」的視角來看,排名前五的,除「毀滅性武器」之外,亦全是環境災害。
也因此,去年底牛津字典宣布的2019年度代表詞正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而今年初,國際清算銀行(BIS)甚至以新名詞—綠天鵝(green swan)一詞,警告世人,氣候變遷將觸發金融危機。
這絕非危言聳聽!去年一路從美國、巴西、澳洲、印尼,到北極圈的野火,已致使2019年度的野火碳排放量高達78億噸,創下2002年以來新高紀錄。「大自然反撲造成的鉅額災損,已成為企業不可承受之重!」安侯(KPMG)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對此感到憂心。
他舉例,2017年全球天然災損就創歷年最高,金額超過3200億美元。但偏偏這些損失不到一半能獲得保險理賠,亦即企業得自行處理無法想像的天文損失。
然而,這些讓企業無力招架的災禍,始作俑者可能正是企業自己,也就是16歲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口中「不負責任的大人們」。
隨著「桑柏格效應」發酵,公民團體開始嚴厲檢視政府與企業的各項ESG行為。
全球181家龍頭企業,主動納入ESG價值
該是重新定義企業使命的時候。2019年8月,包括摩根大通、嬌生等181位龍頭企業的執行長共同簽署〈企業宗旨宣言〉,承諾要在企業中實踐永續價值,把社會責任置於商業利益之上。
無獨有偶,今年元月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所揭櫫的年度主題: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也闡揚,企業不能只追求獲利極大化,還要兼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追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WEF創辦人蘇瓦布(Klaus Schwab)主張,企業應端出一把「新量尺」將ESG納入原有的企業價值體系中,以補足過往僅偏重財務指標的管理缺口。
所謂的利害關係人,不只是公司股東,在ESG的精神下,還包含了會因「企業作為」而被影響的全體人類。
「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其實是對傳統『線性經濟』思惟,提出反省,」黃正忠說。線性經濟只求短線思考,一味追求財務績效、有形資產,並致力將內部股東的利益極大化,往往視地球資源及環保為無物。然而,注入ESG精神的「循環經濟」架構下,企業須有長線布局,導入非財務面的風險評估(諸如商業行為對環境、社會與健康的衝擊),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福祉。
有趣的是,這與盛行多年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又有所不同。
CSR可隱惡揚善,ESG卻是照妖鏡
黃正忠解析,CSR可隱惡揚善、專秀「好事」,但ESG有明確的揭露準則,好的、壞的都要說,且逐漸成為投資的重要框架。簡單來說,ESG沒做好,連找金主都困難。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管1.1兆美元資產的「挪威財富主權基金」(GPFG),向來是台股的主力外資之一,2019年就投資了448家台股上市櫃公司,合計高達143.4億美元。而與其他外資不同的是,GPFG設有道德委員會,只要企業違反ESG,就列為投資黑名單,光2019年,就因而撤資了42家企業,還有五家從投資榜上除名。
回顧自2012至2019年,因違反ESG而被該基金撤資的企業高達282家。其中台灣,長榮海運在2018年元月被撤資;同年7月,年興紡織也因人權問題而被列入觀察名單。
愈來愈多大型基金,不再只看EPS,更著重於ESG,將ESG視為重要的無形資產。「現在做生意卻不懂ESG,我只能祝你『一路好走』!」黃正忠以自己與大型退休基金等外資打交道的經驗為例,他曾準備一整疊資料要報告台灣企業現狀,但對方卻指著目錄頁,只想看環保與人權。
全球資金紛紛表態ESG投資大潮湧現
換言之,全球資金正在表態,這股ESG投資大潮來了!
根據PRI(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統計,至2019年全球納入ESG因子的機構,旗下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86兆美元。而簽署責任投資原則的機構數也從2006年(PRI問世)的63家,至去年已超過2370家。
根據元大投信統計,全球有超過九兆美元的退休基金,已將ESG因子納入篩選投資標的準則中。
其中,最大咖的機構投資人包括前述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全球最大退休基金─日本政府退休基金(GPIF)。
根據2018ESG年報,GPIF掌管的資產規模大約160兆日圓,投資決策100%納入ESG因子,其中3.5兆日圓更追蹤ESG相關指數。
AIGCC(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觀察,GPIF的投資長水野弘道不僅採長期投資觀點,也對ESG價值非常堅持,凡未做到碳治理、不揭露碳資訊的企業,將無法獲得注資。
就連掌管七兆美元、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貝萊德」,其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也在今年初發出公開信,首度表示貝萊德將會全面遵守ESG投資原則。
「ESG正在重塑資產管理界的面貌!」去年8月發行台灣首檔ESG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元大投信投研團隊,其高層觀察,就連投資人也開始檢視資產管理業者,不僅要有相關ESG產品或投資部位,更得要是一家實踐ESG的良心企業。
「良心投資」崛起,將淘汰逆勢企業
投資人真的變了,尤其九○後出生的千禧世代更傾向於「良心投資」。
美盛集團在2018年發表的投資人報告中,發現高達七成的千禧世代(此處指18~36歲)會投資於納入ESG因子的永續基金,遠高於嬰兒潮世代(51~70歲)的兩成。
「ESG可以驅動一個良性循環的永續金融生態圈!」資誠(PwC)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總經理李宜樺表示,在相關法規制度的框架下,除了財報,企業還必須揭露非財務面的永續性報告給投資人,以幫助投資人判斷是否對企業投資、放貸或提供保險服務。
在這過程中,投資方也會對企業進行「議合」(商議合作),督促企業落實更多友善ESG的商業模式與營運策略。
她指出,永續性報告的ESG編纂準則分為兩大類,一是GRI(全球永續性報告指標),二是前年推出的SASB(永續會計準則)。後者是專為投資人需求而設計,包括人權、勞動條件、董監結構、供應鏈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等議題,都是檢視重點,也是企業的必考題。
「企業填答這些考題,重點不是得高分,而應藉此檢視營運還有哪些缺失?」掌管國內最大、六兆元壽險資金的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指出,國壽是國內首家簽署聯合國永續保險原則(PSI )的壽險公司,旗下設立責任投資小組,依據ESG準則來篩選投資標的。為此,國壽也向MSCI等國際機構購買資料庫,像是賭博、軍火與高汙染等高敏感產業就列入禁止往來名單。
不過,近年竭力倡導企業永續價值的黃正忠觀察,由於政府並未強制所有企業揭露永續性報告,所以至今仍有許多企業在「裝睡」。
然而,逆趨勢、不作為的代價卻遠比你想像得大。「透過ESG檢視,企業不只能看到地雷(風險),也能看懂商機!」黃正忠說,根據《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在本世紀末之前要控制平均氣溫升幅在1.5~2℃之下,看來是全球生存的嚴峻挑戰,但誰能率先開發出對應的ESG商業模式,誰就勝出;反之,將被提前淘汰。
ESG的全球擂台戰已經開打,這是一場攸關存亡的奧運級企業競爭,你拿到參賽門票了嗎?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官網】
新聞來源:遠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