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 證券業〉推廣金融教育,外加設計美學!大慶證改造「老號子」教菜籃族懂理財

遠見/ 證券業〉推廣金融教育,外加設計美學!大慶證改造「老號子」教菜籃族懂理財 | 華視新聞
圖,遠見雜誌提供

文.許雅綿  / 台北市

92歲的老奶奶一早帶便當出門,來到俗稱「號子」的券商營業廳,直到下午1點半台股收盤後,才包袱款款離開。這樣的習慣,維持了30年,風雨無阻。 

即便當今證券電子下單已達七成,仍有一群「資深股民」習慣來號子駐點,盯著電視牆,看著每日的股價變化。 

但,隨著時代腳步推進,老券商也在思考如何創新活化,成立33年,淨值逾50億的中型上櫃券商大慶證券,近來便讓外界驚豔。 

走進大慶證台北總公司,一踏出電梯,映入眼簾的便是採用高比例回收材料製成的洽談室,裡頭擺放著回收玻璃再製而成的長桌及墨綠色沙發,更像是設計展示間。 

而印有品牌LOGO的圓弧形牆面,搭配左右打著柔和燈光的小型迴廊、搭配天花板及壁面的曲面磚,不僅美觀,用的還都是環保永續的建材。 

特別的是,同樓層的券商營業廳與員工辦公室,均還是保留原有的傳統面貌,但兩者的「新與舊」交疊與襯托,也正好是近兩年來大慶證券經營團隊新舊世代交替的寫照。 

創業家團隊進軍,活化品牌

大慶證券創始由莊隆慶三兄弟共同經營,過去的殷實作風,從未發生重大信用危機,30多年來穩穩賺進百億元。 

然而,2018年莊隆慶發生個人財務糾紛,卸下董事長職務,業界人士牽線,找來「亞洲價值資本」董事長黃谷涵以每股13.16元、金額近21億元,公開收購大慶 51.02%股權。 

現年47歲的黃谷涵,是一名創業家,也是理想家。 

他曾公開自嘲自己是美國股神巴菲特「腦殘粉」,幾乎每年參加其執掌的波克夏公司股東會。 

由於股東會現場,經常有股民分享如何透過波克夏的成功,而獲取巨大財富,受到啟發。黃谷涵也希望,能協助更多民眾妥善理財,提升財富自由。 

「董事長讓我們調整過去頻繁進出,賺取手續費的心態,也告訴我們,營業員可以協助客戶,實踐逐步致富目標,」在大慶證券工作33年的營業員廖淑惠說。 

設計人當品牌長,全盤規畫 

黃谷涵實現理想的第一步,就是推廣「金融教育」。他找上認識十年、先後為金曲獎擔任過四屆視覺統籌,同時也是JL DESIGN創辦人的羅申駿,擔任大慶證券品牌長一職,掌管品牌、內容、行銷、空間、客戶服務等團隊。 

黃谷涵說,設計的力量很重要,可重新定義人與金融的關係。透過設計,有機會扭轉現狀,讓過去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金融知識,能友善地被傳播,創造更長期的利益。 

和黃谷涵相識十年,沒買過股票、自稱「金融大白」的羅申駿,認同他想透過金融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理想。於是,他將「設計+金融」能量注入大慶證券。 

首先,羅申駿將內部發行的大慶月刊,改成雙月刊,把原先像補習班講義的內容,開闢為美好金融、企業家精神、人文精神及美好生活等四個獨立區塊。內容則圖文並茂,輕薄短小,訴求「連婆婆媽媽都看得懂」。 

接著,就是重頭戲,也就是空間的改造實驗。大慶證券全台有12個據點,除了總公司,人氣最暢旺的三重富順分公司,獲利占所有分公司逾兩成,也被選定率先改造。 

台北總公司與「小智研發」合作,注入永續議題,富順分公司則與擅長建構空間的「覺知造所」合作設計,以「家」為核心。 

大慶證券富順分公司鄰近市場,頗有庶民人情味。許多菜籃族買完菜,甚至會來此邊看盤,邊串門子,甚至挑揀起菜梗來。 

空間與人的連結,既是共同回憶也連結情感,羅申駿選擇保留一半的原始空間,僅進行一半的改造。 

他的構想是讓原有的老同事,能在熟悉的地方工作,循序漸進地由內到外,讓客戶和同仁們都感受到公司的DNA不一樣了。 

有趣的是,這場空間改造實驗,也創造出新的火花,同仁不僅很適應,甚至會站在客戶需求,主動提出想法。 

實體不會消失,有助交流

羅申駿說,券商公司大廳空間代表的意義,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也是為了給客戶及營業員一個安心的空間,去解釋金融知識,並進行金融教育。 

雖然電子下單盛行,但羅申駿認為,線下永遠不會消失。金融是看不到、摸不到,來到實體的空間,就希望有人可以告訴你解決方案,線下的實體據點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必須的,只是如何找到新的方向,團隊也在慢慢摸索中。 

接手兩年餘,黃谷涵深信自己是大慶證券的「接棒者」而非「摧毀者」。他將大慶定義成33年的新創公司,相當尊重、珍惜上一代人的努力及優勢。今年底,建立的團隊及框架將到位,明年將集結兩年多來的改造及實驗結果,並對外公布,屆時成果值得觀察。 

-- 

大慶證券 

成立:1988年 

董事長:黃谷涵 

空間改造特色: 

1.台北總公司與小智研發合作,以環境永續設計為主軸,運用對環境負擔最低的工法,創造兼具使用效益與安定的空間。 

2.富順分公司與覺知造所合作,以木屋為設計主軸,打造像家般的看盤空間。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新聞來源:遠見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