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4 18:17

培養年輕人國際觀

產官學都呼籲要加強國際觀,但成效有限,整個社會缺少關心國際事務的氛圍,主要原因是媒體的國際新聞節目極少,一定要先炒熱關心國際事務的氣氛,才有機會推動國際觀的培養。
◎孫芸

最近歐洲爆發難民,一名敘利亞三歲男童伏屍在土耳其一處沙灘上的照片,引發極大迴響,他五歲哥哥的屍體也在附近被發現。他們生前正試圖跨越地中海要到希臘的科斯島,想在歐洲展開新生活,沒想到遇到船難喪命。

靠著這張照片才「難得」地讓台灣對難民潮有小小的討論,但相信許多人仍不清楚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一方面,台灣總覺得那是離我們太遙遠的事,再來是缺乏有系統與深入的分析討論,以至國際議題很難討好。

就以金車教育基金會10月6日舉辦記者會公布了2015年青少年國際觀調查來看,答題的台灣學生,對有關國際現勢的認知、我國目前的國際位置處境等,並不清楚,顯見台灣的學生雖然很擅長運用網際網路的優勢,但卻未能完全用在實用的知識上。

金車教育基金會每年都會針對國際觀,對青少年問卷調查,今年問卷的問題,包括知道我國邦交國有22國的,僅三成五答對是21至30國,有六成五答錯或回答不知道。認為對台灣最友善的國家有64%學生的答案是日本,77%認為對台經貿發展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

由此可見,日本文化對台灣學生影響很大,哈日情況有增無減,已連續四年居最友善國家首位,超過美國(46.4%)、非洲(32.9%)與中南美(27%)邦交國家。

在經濟議題上,對台經貿發展,77%學生認為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其他依序是美國(74%)、日本(72%)及韓國(19%)。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是近年來同一調查中,大陸首次超越美國及日本。另外在台灣學生心目中,美國仍是對台灣政治國防影響最大國家,占82%,其次是中國大陸(65%)及日本(54%)。

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其實並不意外。東吳大學教授劉必榮就說,台灣年輕人普遍缺乏國際觀,產官學都呼籲要加強國際觀,但成效有限,整個社會缺少關心國際事務的氛圍,主要原因是媒體的國際新聞節目極少,一定要先炒熱關心國際事務的氣氛,才有機會推動國際觀的培養。

劉必榮教授的觀察一針見血,現在的現象是不僅僅是學生或年輕人缺乏國際觀,成年人及社會上普遍也對國際事務沒有興趣,反映在媒體上就是只要是國際相關的新聞,就不受歡迎,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因此國際新聞常常是最先被犧牲的,連「大人」都不重視國際時勢,更遑論要學生去重視?

我們根本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現勢,在每年探討青少年缺乏國際觀的同時,學校更應去做的是要如何去加強國際觀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就會去吸引世界各地不同的事務與文化觀等,也才能培養年輕人宏觀的視野。

(資深媒體人)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