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7 18:24

教育歸零思考之一 105大限,限制了誰?

在「歸零」的思考原則下,政府否有必要替學校下指導棋,除了公公併以外,私私併的成立,一定是基於招生利益下進行,政府管太多未必是好事。既要「歸零」思考,何不從這一步開始。
在馬總統2屆8年任期的最後半年,教育部長吳思華在部內會議上提出「105年歸零思考」說詞,相對於過去各界所關切的「105高教大限」外,這句談話,可能更需要來思索何以「歸零」?

「105」被定義為專有的數字壓力時,數目字背後所代表的是,過去18年來的台灣地區人口出生率下滑,使得應上學可上學的學生人數大減,這是全球的趨勢,然而在台灣10年內少了總數10萬名學生,卻是各級學生招生存續的最大困境。

就市場經濟作為來看,辦學招不到學生,讓這家學校倒了也無所謂;偏偏教育主管單位無法這樣做。原因是21年前推動教改,提出讓學生有學校讀,政府鼓勵私人興學,使得大量高職、專科學校升級,讓大專校院高達158所以上,站在「道義」原則上,此時教育主管只想善盡「輔導」責任。

教育部這雖是負責任的表現,卻未思考到,國、高中生早在3、6年前,就遇到招生瓶頸,在政府未加以干涉下,公、私立國、高中學校的適應,表現的比預期佳,甚至於是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強。

以台北市為例,100學年度公立國中學生數7萬9784人、私立國中1萬365人。到103學年度時,公立國中人數降為6萬9520人,私校卻增至1萬963人;公立國中學生人數減少12%,私立國中學生數反而增加5%。

在台中、高雄、台南等縣市也有同樣現象。台中市100學年度公立國中人數10萬372人、私校1萬3678人;到103學年度公立8萬9596人,私校卻增至1萬4857人。

進一步觀察,公、私立學校學生數比例變化,並沒有發現校數增減,僅有班級數增加;顯見私立高中招生不因少子化有太大影響,公立學校卻受衝擊。

在「歸零」的思考原則下,政府否有必要替學校下指導棋,除了公公併以外,私私併的成立,一定是基於招生利益下進行,政府管太多未必是好事。既要「歸零」思考,何不從這一步開始。(三之一)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