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瑩真
曾擔任兩岸新聞報導獎攝影類評審、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影像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大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林維國表示,近5、6年來,攝影議題偏向兩岸交流,尤其著重在大陸如何克服自身問題及政策轉變上。
林維國指出,過去攝影獎議題較針對在大陸內部的疑慮,例如第6屆的「沙丘悲歌」、第7屆的「孤寂死城-河南愛滋村」,都是在描述大陸內部的問題,直到2007年到2008年左右,第11屆的「香港回歸中國九週年專題報導」開始帶給台灣啟發,而近5、6年來則偏向兩岸交流,例如第17屆「尋找最後的媽姐」是拍出文化上的不同、第18屆「重新懂中國」是深度呈現、更瞭解大陸的作品。
對於優勝作品重點多放在大陸問題身上,林維國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兩岸新聞獎本來就是鼓勵兩岸三地媒體多報導彼此之間的問題,所以台灣媒體報導大陸問題是正常的,台灣的問題應該要讓大陸媒體來報導。
不過他提出,未來期待香港媒體可以多參賽,以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兩岸之間的問題會更真實,另外,若問題要放在台灣身上,可選擇台灣在兩岸交流上政策的變化,還有人民對於政策變化的反應等,都是很好的議題。
關於評審重點,林維國說,由於攝影沒有聲音、也較少使用文字的,所以要如何單用影像感動人心是最重要的一點,另外以新聞專業的角度來看,比起畫質或是色彩,更著重在視覺的衝擊感、新聞判斷力及有沒有將現場的新聞元素濃縮在一張相片中。
而兩岸新聞獎攝影名稱的部分,在第11屆起獎項從「新聞攝影獎」改為「平面攝影報導獎」,林維國說,兩者間還是有不一樣的,像電視攝影可能會被電視台所限制,但平面攝影就有要求專業的部分。
他也提到,最近因產業變化、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的趨勢確實影響到攝影工作,但這些照片強調的是即時與現場感,與專業攝影注重的視覺要素是不同的,同時要拍出感動人心的照片也不容易,因此攝影並沒有這麼容易被取代。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