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茜
陳忠義現在《全球工商雜誌》擔任總編輯多年,這是一份內部發行的雜誌,主要邀請在經濟領域有見解的人或者工商界名人以及學者來執筆寫稿,他則負責協調、邀請撰稿人。他的媒體經歷從台灣戒嚴前開始一直到如今新媒體盛行時代,幾十年來筆耕不輟,見證台灣紙媒產業的變換。
然而和《全球工商雜誌》發行性質類似的刊物是早在很多年前就停刊的《時報雜誌》。陳忠義曾經在《時報雜誌》做主編,他覺得這是職涯中最自由開放的時期。這相當於一份《時報周刊》海外版,那時候這份報紙不在台灣發行,他們請自由學派學者撰稿,同時陳忠義不僅僅負責邀約撰稿人他也會自己寫稿。辦這份報紙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有個「中壢事件」,他講述道:「這個事件使得台灣的國際形象很壞,大家批評台灣是個獨裁政府。」所以這份雜誌主要為了打破國際對台灣獨裁封閉的形象,同時也為生活在海外的台灣人服務。
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敢在公開平台講話的人,並且從不使用筆名發表文章,一直都使用真實姓名在網路平台上發表自己對媒體時事的看法見解。當被問到會不會回讀者評論時,陳忠義說道:「我不會回復他們的評論,因為這樣會沒完沒了。」他解釋,因為每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這些事情不存在對錯,也不必和他們爭論。
也正是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立場,因此,他直言不諱評論,台灣的媒體思維仍然不夠開放。面對媒體強大的競爭壓力,台灣報業有明顯的黨派之分,陳忠義說: 「許多記者還是會聽從上司的意思來寫新聞。」即使受訓時被教導寫新聞要公正客觀,最後卻也只能投長官所好,寫出來的內容並不能完全做到不偏不倚。
在美國有兩份很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陳忠義曾經在授課時向學生推薦閱讀,並與國內的報紙做比較。他指出,國外的報紙有一欄專門放讀者投書,與他們的互動良好,但台灣的報紙與讀者的互動性不強,就算有放讀者回饋,也是放一些和那些報紙立場一致的評論。為此他向建議學生多閱讀國外的報刊雜誌,學習別人的編輯理念。
陳忠義目前入行近四十年,最初身為國小老師後來轉作新聞記者。面對媒體複雜的環境,為什麼還要投身媒體行業呢?他說:「我就是想知道一定有真相,可以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消息。」儘管在媒體中記者可以接觸到真的,但是寫出來不一定是真的,他還是非常有興趣去挖掘內幕的。
他也和正要邁入新聞事業的年輕人建議,新聞記者不一定要新聞科系畢業,只要有修相關學分就可以了。這是一門兼容並蓄的學科,每個記者都要對所負責的路線有專業知識。因此,「見多識廣」與「博聞強識」是一個新時代記者的基本素養。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