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20:00

《愛琳娜》映後座談 勞工階級在不如意中尋希望

梁嶸文

 社會公義奬10日在政大藝文中心舉辦社會公義影展,放映電影《愛琳娜》及映後座談。導演林靖傑表示,雖然《愛琳娜》已多次舉辦映後座談,但每次參與的觀眾年齡層都不同,電影與他們之間產生的發酵作用也會不盡相同,所以讓他也有不一樣的感受。


 《愛琳娜》故事取材於林靖傑對台灣草根庶民的深刻體會,並加入社會階級的議題,希望大家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都能像這部電影一樣,經過自身的抵抗後能扳回一城、尋回希望。林靖傑說,由於台灣拍攝、製作電影需要巨額的資金,大部分作品都會因此變得商業化,導致電影失去了「本土」真正的涵意。他認為,「本土」應該是大家都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擁有許多共同的經驗和記憶,當中也存在著很深層、細膩的情感。


 《愛琳娜》會選擇用小提琴貫穿整部電影的原因來自於林靖傑的個人生活體驗。勞工家庭出身的林靖傑,家中共有13個兄弟姐妹,在他三哥的影響下,其中有8個都學了小提琴,甚至用它來賺錢,從而讓他萌生了要用小提琴打破當時只有有錢人才能學小提琴的刻板印象。而在電影中會用火雞切入,除了因為火雞是最深情的台灣聲音記憶外,更代表著勞工階級的無奈,只能用虛張聲勢的方式來對抗社會的壓迫。


 本次社會公義影展的主題為抵抗形式的多元思考,主辦方希望大家透過觀賞電影來反思「當人們受結構壓迫、面對自身艱難的處境時,該如何抵抗?」。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