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8 00:00

【人物專訪】 Wish a better world 張桂越創辦周刊巴爾幹傳播媒體新色彩

【人物專訪】 Wish a better world 張桂越創辦周刊巴爾幹傳播媒體新色彩 | 華視新聞

李芃萱

 《周刊巴爾幹》創辦人張桂越以記者之姿到當時俗稱「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一住就是10幾年。她說,到了那裡,不再認為巴爾幹是火藥庫,那裡的人、事、物都跟原本想像得不一樣,再小的事,哪怕是一片葉子甚至是一顆蛋,都是大家從不知道的故事。在那裡的每一天,發生的每件事,都讓她印象深刻。


 《周刊巴爾幹》是張桂越的心血,已經創刊了80幾期,從1人通訊社的起點出發,5萬元辦雜誌,到和夥伴3個人籌了100萬預算到歐洲去報導難民,是為了貫徹她堅持帶回的第一手外電新聞。


 為了讓更多台灣讀者看到真正的國際新聞。她堅持到當地採訪帶回第一首報導,在現今新聞界少有此舉,但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只是願意為了自己的堅持,以及她所想要做的新聞放下很多事情。張桂越說:「把人家不願意做的,做好。是為了讓台灣有更好的一塊平台,可以看的見更廣的世界。」


 她說:「記者,就是要洗刷錯誤」。因為除了她了解巴爾幹的好,當她的家人親身跟這片土地接觸時,也都露出了「讚嘆」或是「驚訝」的神情,這表示他們心中對於巴爾幹的「誤會」已經慢慢的在解開,這就是洗刷錯誤的一個開始。


 而透過《周刊巴爾幹》讓許多讀者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用最純粹、最直接的方式將巴爾幹的風景讓讀者知道,不再是一般電視台單純購買的新聞,沒有溫度和深度的國際新聞,而是透過「Reach Out and Touch」。真正接觸過當地的,才是真正的可以感動他人,改變誤會及事業的新聞。


 她看著我說,當了記者就不能偷懶,什麼事情都要實際去走訪一遍。我想,就如同她不接受電話訪問一般,她說:「很多事情都是見了面,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你確實的感受到了我的語氣,我的態度。絕對不是電話裡面簡短的回答問題可以感受到的。」


 而現在新聞媒體產業大家都要爭著往上爬,寫更多的稿,被時間追著跑。曾在華視新聞雜誌任職四年的張桂越,毅然決然的辭職,只為了想要做她自己想要的新聞。但她卻說,不應該把自己獨立出來然後去批評這個體制,應該要為自己,為這個產業盡自己最大了心力去付出。


 「Wish for a batter world」是一個理念,但是張桂越卻可以用她自己的方法實踐,透過《周刊巴爾幹》讓讀者對於這片土地有更多的了解,少了誤會,更多了愛。這是她對於自己的專業,她所熱愛的土地,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感,也是對台灣新聞產業的付出。她與許多記者的差別,在於多了很多很多的衝勁,很熱血的即使在資源不多的情況下也能衝出一則則的當地新聞,而抱持著的理念,是可以讓這個產業煥然一新的想法和做法。而這些想法深深的衝擊著我,讓我了解到只是查資料、寫新聞,那還不能為身為記者負責。作為一個記者的我們,需要更負責更努力,努力實踐「Reach Out and Touch」這個態度,聽過看過不如走過。真正去接觸過,才是屬於自己真正跑出來的新聞。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