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燕
記者/吳佳燕
華聯國際行銷部總監黃孝儀投身電影18個年頭,他說行銷是電影背後默默耕耘的角色,一部再好的電影,也不會有人關心電影背後的行銷人是誰,但因為喜歡電影,這些電影得獎的時候,即使自己是默默無聞的,也會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
堅持自己的夢想
中央大學英美系畢業的黃孝儀在學時期就是大學電影看板的駐站影評人,在寫影評中開始慢慢地發掘自己對電影的興趣。出於對電影的熱愛,他在畢業後做了電影編譯的工作,開始了他的電影人生。
對於黃孝儀來說,這第一份和電影有關的工作雖然只是翻譯,卻教會了他如何閱讀電影,他說,電影編譯的工作不純粹只是字幕翻譯,而是教會了他怎麼去閱讀電影。黃孝儀指出,作為譯者,翻譯字幕的長短、字幕出現的時間點,甚至和電影自身文化相關的內容等等都需要去學習。
在擔任約一至兩年的譯者之後,黃孝儀很快就轉到了行銷部門,之後便一直在電影產業發展,他說,「當你很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然後不斷地付出,它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就如同即便是英美系畢業的他依然踏上了電影這條路。
其中他解釋,回想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關鍵的努力讓自己能夠踏上電影這一條路,但想要從事電影行業,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
把興趣當工作
黃孝儀曾擔任電影院喜滿客的營運長,當時他非常感興趣如何排場次以及排片,但進入這個行業後卻發現這無法滿足他。他進一步說,由於排片不是主要工作,反而注重在,賣爆米花和套餐等,和他喜愛的電影連結不大。戲院主要營收來源是來自商品以及周邊,公司會更傾向在票券以外的周邊收入上投入更多的資源,反而跟電影本身沒有太緊密的連接,因而他選擇行銷部門。他坦言,「其實發行才是和電影核心相關的東西。」
黃孝儀指出自己曾在電影院工作,對此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少了發行這一個關鍵,對於一部再好的作品,它的觀眾也會不如預期。這也使得曾經參與過拍攝、影展和戲院等等工作的黃孝儀不斷地回到發行這個區塊。
談到這裡,黃孝儀惋惜,常常發現很好的作品就因為片商沒有好好進行宣傳的工作,導致好的電影無法被看見,而作為戲院的營運者,他們也只能感到無奈。
「怎麼樣去貢獻自己的長才給電影產業,我覺得這點是比較重要的,要怎麼樣讓自己對工作有熱誠,不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眼裡閃爍著希望,為自己的選擇感到自豪和滿足。
如何買片 選擇讓自己感動的電影
身為片商公司發行部總監,黃孝儀必須出席大大小小的影展,他形容每到影展都是市場戰,買片子的時候就像是賭博一樣,因為在影展中展現的是未完成的電影,通常只能看到大約十分鐘的畫面,片商就得決定買或不買,除對電影主觀評價外,他更要思考作品是否會給公司帶來利潤,因此黃孝儀說,「不能決定電影的命運,唯一的選擇標準是讓自己感動」。
影展裡有追逐夢想的人;也有不斷在砸錢的人,他說,「電影就是這麼奇妙的存在,它很藝術、很自我、很夢想,但同時也很現實。」
從基層做起學習更多
電影產業仍有不少傳播科系畢業學生想要成為導演或是編劇,想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作品,對此他語重心長地說:「這絕對是很高的榮譽感,人人都想要當李安;人人都想要當台灣之光,但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對新鮮人而言更是艱難」。
導演是指揮的角色,需要用很多層面的考量,更需要熟知各個片場工作內容,他舉例好萊塢的許多導演其實在一開始也只是從基層的片場人員做起,先了解電影的基本作業,再去做指揮的工作,這才是相對保險的。
黃孝儀也感嘆,以台灣電影業的現況,絕對不缺導演或編劇,因為有導演夢的人太多,但資金難以尋找,他更鼓勵學生往其他領域發展,他形容這就像是門票一樣,「一開始要放低身段,去接受與自己理想不符的工作,但進入了產業就等於擁有了入場劵,接下來的發展就在乎自身的態度,不能老是過高地談論自己的理想,卻連一張劵也沒有,那也等於無用」。
他認為這是持續漸進的過程,強調新鮮人應先從基本做起再慢慢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