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報
記者/林禺盈
海峽交流基金會16日舉辦「廠商如何因應疫情後全球或兩岸供應鏈重組」講座。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分析師楊欣倫表示,5G取代4G的換機潮商機受到疫情、科技戰恐怕延遲,但仍然是未來重要電子造成長動力之一。
楊欣倫在演講開頭,他提及從2018年的貿易戰造成供應鏈變動,到今年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斷鏈危機、產業鏈遷徙等,都是將來可能發生更多危機的前兆。而因應新局勢及疫情導致的斷鏈風險,分散產線在不同區與設定安全存量,確保供給,是未來供應鏈布局可能發展的模式。
楊欣倫也提出近來熱門的5G發展和6G未來議題,他說,5G共有三大特性,包括了「大頻寬基本特性」,開啟更多次世代企業行動,如AR、VR、8K;與「大連結特性」,透過大量感測與控制裝置,形成數位分身,提供大量及時數據並接收指令;和「低延遲特性」,某些企業需幾近同步聯網應用場景上,不僅攸關效率,更攸關安全。
而在往後,5G如何開創新興應用商機,找出商業模式是5G服務成長關鍵。未來,6G仍需探索與5G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或殺手級應用。
針對2020全球的經濟風險,楊欣倫表示,可分為內部、地緣、全球因素。他舉例,像是GDP下降、失業率上升、美中貿易戰、資產泡沫房貸危機等,都是內部因素;而南海爭議、兩岸關係、中印衝突、兩韓緊張等是地緣因素;至於經濟衰退、貿易衝突、歐盟離散、石油危機、軍備競賽等則是全球因素。
楊欣倫強調,像台灣、韓國、日本這樣相對的小國小經濟體,很容易在大國之間做擺動、受到整個區域情勢的影響,所以在台灣依然要關心國家大事,因為其實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若沒有提前偵測到細微變化與未來可能的情境,等到蝴蝶效應擺到台灣的時候,會無法想像震波影響有多大,甚至等到大波浪海嘯一衝來的時候,企業就即將倒閉。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