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運動防護員依工作型態分為「賽會防護員」及「隨隊防護員」,而學生的實習模式也據此分為兩種型態。目前台灣運動防護相關科系卻大部分偏重後者,造成實習成效不一。其中,賽會防護的實習經常是遭到忽視的一環。在隨隊實習制中,防護生會長期跟隨一個隊伍或是運動員,深入瞭解選手個別狀況,進而調整出最適合選手的訓練方式。而在賽會實習制中,防護生則多半受運動賽事主辦單位短期聘請,主要負責選手場邊醫療的評估以及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
依照最新《運動防護員資格檢定辦法》規定,106年後畢業的運動防護相關科系學生,需實習至少250小時才能取得考照資格。擔任體大籃球代表隊的防護生許槐軒表示,隨隊制的實習讓他更認識選手,使他瞭解運動員哪些慣性動作容易造成傷害,進而提早預防,而選手也會更信任防護生。
然而,在全大運等賽會的實習則可訓練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與主辦單位協調的過程中也能培養更好的溝通能力。許槐軒認為,學校完善的實習制度能幫助自己未來考取專業證照,實際進行防護工作時也更順利。
但並非所有學校都如體大一般,同時重視賽會防護與隨隊防護。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健康照護學院運動醫學系實習 SOP》,中國醫防護生實習以學生球隊及業界單位等隨隊學習為主。中國醫運動醫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典提到,校方讓學生在職業球隊進行隨隊實習,並由職業隊中已取得執照的專業防護員指導防護生進行防護工作。
詹華蓁指出,雖然防護員未來多會根據興趣選擇自己的專業,但在學校中,賽會防護與隨隊防護都應該有完整的教學。目前大部分學校並沒有強制規定賽會實習的時數,但賽會實習除了是隨隊實習的基礎外,更是運動防護中不可偏廢的項目。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