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盈蓉、黃楀珽
【記者吳盈蓉、黃楀珽綜合報導】就差這麼臨門一腳,觀眾屏氣凝神等待機器人跨出關鍵一步,完成救災任務。歷時三年,機器人界菁英齊聚一堂,「機器人挑戰賽(DARPA Robotics Challenge, DRC)」總決賽5、6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開打。競賽由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重金打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參賽,最後由23位機器人擠入決賽。本次比賽由來自南韓的「Team KAIST」奪下冠軍,它以44分28秒的佳績完成了八階段任務,得到滿分8分,並抱回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00萬元)大獎。
西元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是世人難以癒合的傷,而這次大賽以此作為設計靈感,期望機器人能成為救災英雄。機器人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八個關卡,依序為:開車、行走、進門、開啟活閥、鑽牆、隱藏任務、越過瓦礫堆殘骸和走樓梯,完成一項任務即可獲得1分,而每個項目都有兩次機會。比賽規定機器人必須自身提供電力,不可藉外部機械支撐,但團隊可以進行遠端監控,如:幫機器人監測、辨識活閥裝置等。然而機器人的靈活度不及人類,因此看次簡單的動作需花上好幾倍的時間。過程中有機器人無法順利拿起工具、發生車禍與跌得四腳朝天。
冠軍「Team KAIST」所設計的機器人「 DRC-HUBO」體格就像韓國「歐爸」,身高180公分,體重80公斤。團隊成員、韓國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學生許政宇(Jungwoo Heo)表示,「 DRC-HUBO」配有特殊的「膝關節」,讓機器人能蹲、能跪、能站,動作更順暢外還能調節工作範圍。當「 DRC-HUBO」處於跪姿時,能運用如坦克車傳輸帶的方式移動,提高行動速度。許政宇提到:「學理與實際操作機器人間的落差相當大,即使只是非常簡單的原理也是如此。」他補充,團隊在決賽前每天最少花費9至10小時來練習操作,過程相當艱辛。
美國隊伍「TEAM IHMC ROBOTICS」及「Tartan Rescue」同樣獲得滿分8分,但完成任務所費時間較久則分別拿下亞軍及季軍。「TEAM IHMC ROBOTICS」由「佛羅里達人類與機械認知研究中心(Florida Institute of Human and Machine Cognition, IMHC)」率領,其所研發的機器人「Running Man」在前六項關卡中一一過關斬將,但卻在即將完成「穿越瓦礫」之際,重心不穩摔了一跤,倒地不起等待團隊前來救援。而在第二次機會它順利完成任務,並以50分26秒成績奪下亞軍。
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所領軍的「Tartan Rescue」祭出造型獨特的機器人「CHIMP」。團隊為提高機器人行動上穩定性,「CHIMP」不以雙腳走動,而是以輪滾動前行。在軟件部分,團隊提高機器人的自主性能,使其能夠更快速地自行完成任務。
「Tartan Rescue」表示,救災機器人已成新趨勢,尤其在核災、強震或病毒擴散等對救難人員極度危險的地方,期望未來救災能派機器人代勞。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