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 09:00

政大新進教師須英語授課 師生:恐凌駕系所專業

政大新進教師須英語授課 師生:恐凌駕系所專業 | 華視新聞

蘇韋宣

【記者蘇韋宣綜合報導】3月23日政治大學教師公會連署發布一封致校長的公開信,抗議校內人才會議交由人事室發布的政人字第1050001565號公文,提到未來「新進教師每學期需授英語授課 (English Taught Course, ETC)」。校內師生強烈反彈,認為此規定不顧各系所專業需求,且未經校務會議正式討論,僅由未明列在組織章程中的人才會議決議。

由於此規定適用範圍不分系所,有凌駕各系所專業之疑慮。文學院長、中國文學系教授林啟屏說:「以中文系為例,聲韻學所學為古代漢語語音,若以英語授課,徒增周折,反而影響專業學習。」他提出中文系的知識養成須奠基在基本的文獻和理論之上,這項專業並非由英語所建構,未必適合用英語授課。中文系學生邱奕頎認為,古典詩詞文如唐詩、宋詞、元曲有音律格式,用英語教學會有問題,「而且作品內容也不能翻出中文的語境。」

以第二語言學習外語,對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韓國語文系兼任講師朱立熙表示,自己曾在課堂上用台語教韓國政治,「才講三句,學生就聽不懂了。」他認為連生活中常見的台語都不易教學了,英語會更困難。

另外,外國語文學院中的翻譯課程著重在中文與外文間的互譯,若用英語上課會增加老師、學生的困擾。歐洲語文系西班牙文組學生曹念慈認為,「翻譯」顧名思義是兩個語言之間的轉換,且需要足夠的語言基礎才能勝任,一位老師可能很難同時具有中文、英文與其他外文等至少三語的豐厚基礎來講學。她指出尤其中文西文筆譯課,若穿插過多第三語言例如英文的解釋,有時會造成學生無法精準使用中文流暢地翻譯通篇文章。

語言之間的隔閡,也會造成意義理解的困難。社會系學生潘宣說:「上理論課時,陌生的專有名詞,用母語中文教學都不容易理解了,更何況是用英文。」政大民族系副教授張中復指出,台灣大部分學生的母語是中文,是最接近台灣文化環境、族群背景的語言,所以「應該先用我們的母語建立一套認知觀」。

此外,校內師生還質疑此規定的制定過程不合法。英語授課的規定來自人才會議的決議,在1月20日由人事室發給校內各系所的助教、秘書。據了解,人才會議由前任校長吳思華設立,至今並未明列在組織規程中,列席成員並無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校內也無任何單位予以監督。

政大教師公會會長陳志輝認為校內招聘新進教師如此重大之決議,應在校務會議中經正式討論才可通過。政大學生議會議長朱晏辰則表示人才會議本為諮詢單位,應不具有決定權,且事關學生上課權益應有學生列席討論。人事室表示,本次事件的人才會議中,有校長周行一、教務長于乃明、學務長高莉芬、研發長劉幼琍,及各學院院長出席。

教師公會的公開連署信現已有145位教師簽名加入(截至3月31日統計),且進一步在政大交流板上發布問卷、收到約2千500位學生意見。接下來,陳志輝將要求校長立即召開人才會議、發文撤銷規定,或是提請經校務會議提案討論。學生議會則會向校內各處室收集有關資料,在4月的校務會議中提出討論。

目前校內部份系所已在徵聘公告中回應新規定的要求,例如日本語文系已要求新進教師須「英、日語均佳」,社會系要求應徵教師須附上「擬開設學士班及碩博士班課程之中、英文課程授課綱要各至少一門(全學年共四門。)」,財政系則註明「以能英語教授本系研究所財稅相關課程優先考慮」。

陳志輝擔心各系所若不回應這個要求,則無法向校長要到招聘的員額,他說:「雖然是透過人才會議,但事實上校長如果不點頭,人才會議是不可能通過的。」他認為英語並非考量教師能力的唯一條件,也擔心許多優秀教師,受限留學國的關係,儘管不具備英語授課能力,卻可以使用流利的德文、日文、法文、韓文等,可能因新的人才要求而望之卻步。

回應校內師生的疑問,外國語文學院院長張上冠認為,校長絕對會應各系專業需求聘用人才,不過為了促進政大的國際化,選擇世界目前最通用的英語作為教師條件並無不妥。他認為,當兩位專業素養差不多的老師來應徵時,理當優先選擇具有英語優勢的人選。他表示,台灣學生自國中開始學習英語,為培育更多學生往國際發展,學校更需要兼備科系專業及英語能力的教師。

張上冠提到,學校正積極提升QS排名,其中外籍老師的數量、英語授課能力都是評分項目。不過他仍強調,規定保有討論與更改的空間,校長應收集更多老師的意見,彼此也應先建立互信基礎,以解決問題為前提進行討論。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