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旻勤、邱于瑄、王昱翔、陳韻如、李昕芸
【專題記者倪旻勤、邱于瑄、王昱翔、陳韻如、李昕芸綜合報導】「足青欸!五隻算你一千啦!」市場的魚販中氣十足地叫賣,很快就有顧客上門選購。身穿圍裙、腳踩雨鞋的老闆動作俐落地刮去魚鱗、處理內臟,簡單包好後遞給客人。許多民眾習慣去傳統市場挑選魚貨,認為比較新鮮、便宜,即便現在生鮮超市、大賣場推出進口海鮮、講求資訊透明的包裝海鮮產品,不少消費者仍抵擋不住傳統市場的魅力。
摸得到的新鮮 看得到的市場人情味
走進早市,各家攤販大聲招呼顧客,漁攤上堆滿大量的冰塊與海鮮。傳統市場除了擁有新鮮、便宜的魚貨,長年於南門市場賣魚的盧世洲認為,市場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客製化與人情味。「客人來,他可能這條魚要怎樣切,或是他要買一小段,那我們就特別為他量身訂做。」盧世洲解釋,每個客人的需求不同,有些是為嬰兒做副食品、有些是為長輩做飯,魚販們會照客人的需求提供不同意見,包括魚種和料理方法。相對於超市員工鮮少與消費者互動,盧世洲認為這是傳統市場吸引消費者的原因。
「傳統市場你看得到、摸得到魚的新鮮度呀!」六十三歲的曹英華是傳統市場的常客,每週都會買魚的她表示,市場的魚不僅新鮮、便宜,且選擇不少。曹英華認為,傳統市場販售的魚貨多半是當天凌晨捕撈,經由魚販現宰,消費者可以立刻回家烹煮,不用擔心其新鮮度,「反而是超級市場那種冷凍的,感覺沒有那麼新鮮。」同是消費者的王雅萍也表同感,她無法確定超市的魚經過加工包裝後是否仍然新鮮,因此選擇在傳統市場選購。
冷凍水產真的不新鮮嗎? 學者:可保鮮一年以上
拿起冰櫃中的白蝦,用手機掃描包裝上的產銷履歷條碼,赫然發現捕撈日期是西元2018年8月31日,已是包裝日的六個月前,且保存期限更長達近三年。相較傳統市場的魚貨當天或隔天賣出,超市的冷凍水產品從撈魚、包裝到販賣,可能橫跨數月甚至一年以上,也因此被部分消費者認為不新鮮,然而,冷凍時間較長就等於不新鮮嗎?
「(標準製程)冷凍水產品可維持良好的品質達一年以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蕭泉源說明,一般冷凍水產品會將新鮮的原料初步加工,隨後進行攝氏-40度的急速冷凍並密封包裝,以確保其新鮮度。之後冷凍水產品的運送、販賣、貯存,皆維持在攝氏-18度的低溫,避免溫度浮動導致水分或鮮度流失。部分講究品質的廠商甚至會以攝氏-60度將原料進行超低溫冷藏,使其肉質也更細緻、口感更佳。
加工廠盛洋冷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職員蘇君說:「我們的品質跟急速冷凍技術,讓客戶覺得我們家的貨跟活鮮的一模一樣。」盛洋的通路以餐廳、飯店居多,其次是超市。他認為,比起傳統市場沾滿血水黏液的魚貨,冷凍水產保存方便、處理乾淨,且可保鮮長達兩年,品質不比生鮮差,廚師多偏好使用冷凍水產。蘇君解釋,為確保魚貨能在活體狀態下宰殺及加工,石斑魚從養殖場捕撈後,會以氧氣車載運至緊鄰產銷班的加工廠暫存池。石斑魚經初期加工去鱗、去肚、去鰓後,會再以攝氏-45度急速冷凍保持鮮度。
超市標示清楚 食安出包可溯源
超市商品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規定,品名、內容物、添加物等細項皆須標示清楚,重量標示更要求包冰產品標明毛重與淨重。海大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主任冉繁華,對超市商品的標示現狀非常有自信,他說:「我們查核幾個主要通路,發現目前為止標示上都是正確的,所有比較大的通路都是OK的。」冉繁華說明,食品標示除了提供產品資訊,當消費者遇到問題,也能作為自保工具,「可以自行去進行舉證,把標籤不實的部分拍下來。」
而傳統市場多以無包裝的方式販賣漁貨,因此眼看、鼻嗅、手摸,是常見的挑魚方法,然而缺乏詳細標示的水產,對消費者較無保障。「你在做產品交易的時候,重量應該是不包括冰衣的重量,對消費者來說有價值上的差異。」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承堉細數有心商人的賺錢手法,如以包冰增重計價,或以形體相似的低價魚冒充高價魚,也可能以化學藥劑保持水產新鮮度。由於產品上缺少能證實不實買賣的標籤,消費者遇上不肖商人時,僅能啞巴吃黃蓮。
不肖商人混充物種、竄改產地、過度包冰等行為,不僅傷及消費者荷包,也可能傷身。然而傳統通路在上、中、下游的運輸過程中皆不開發票,讓消費者幾乎無從查找產品相關資訊,徐承堉認為,不開發票是造成業者、消費者資訊不對等的根本原因,「沒有發票、沒有記載,它(產品資訊)就沒有延續紀錄的必要性。」
「在傳統市場抽驗魚攤發現不合格時,問魚販誰是販運商,魚販可能也搞不清楚。」冉繁華提及,當市場抽檢結果有異時,因無商品流向記錄,政府難以向上追查問題源頭。即便幸運找到販運商,也可能因無證據記錄廠商行為,使追查結果落空。
而上游商品流入市場後,若被驗出問題,也同樣難以追回。2018年時,就曾發生中國戴奧辛大閘蟹流入台灣市場,然而因無明確的流向記錄,導致逾9000公斤的毒蟹售出後難以回收,消費者恐已吃下肚。養殖業者吳素雯直言,商品經層層關卡,就連生產者也不確定自己的產品流向,「送去傳統市場我們也比較難跟攤販接觸到,它各方面的管銷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相較於傳統市場,超市中的水產品不僅標示完善,許多養殖戶、廠商更為提升自身產品價值、讓消費者安心,另外申請產銷履歷驗證,「這個制度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率的方法告訴消費者如何避免傷害。」冉繁華解釋,產銷履歷制度為2007年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建立,消費者只要輕輕一掃產品的二維條碼,從產地、生產者、餵養過程到加工販售,產銷過程無一不記,讓消費者清楚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
市場保鮮方法不一 品質仰賴魚販把關
傳統市場並不像超市有完整標示,因此魚貨交易多半建立在老闆和客人間的交流與信任上。「老闆!這魚哪裡來的啊?」老闆回應:「加拿大來的啦!」面對客人們的提問,市場老闆都一一回答。從魚貨是何時何地進貨、該如何保存到如何料理,消費者都能向老闆詢問。
盧世洲經驗老道地說:「(傳統市場)競爭性很高,像在打肉搏戰,所以東西一定都是比新鮮、比便宜。」每兩天的凌晨十二點都會去基隆崁仔頂漁市批貨的他,兩點回到南門市場處理魚貨,接著早上七點開賣。期間的運輸都會使用保麗龍箱和冰塊保持魚的新鮮度,在一整天叫賣的過程中,也都會將魚擺至冰塊上,確保魚的品質。盧世洲說:「雖然魚貨是兩天進一次,但賣不完的魚只要過了兩天就一定會處理掉。」
走進盧世洲的魚攤,店面寬敞、明亮,且有多台冰箱冷凍處理好的魚貨,攤位前的開放式冰櫃陳列各式各樣真空包裝的魚片、蝦子,在攤上的魚一隻隻整齊排列,也有以繩子綁著的魚,刻意露出鰓讓其呼吸。
然而,多數傳統市場魚攤僅將魚放置於大量冰塊上保鮮,並沒有包裝或冷凍。對此,蕭泉源表示,傳統市場將魚存放在約攝氏0到4度的冰塊、冰水裡保鮮,最多可保存一星期。但部分攤販所用冰塊、冰水常有不足,必然會影響新鮮度,貯存期限也會縮短。他也解釋,魚經反覆結凍、解凍的過程,容易使魚肉脫水、營養成分流失等,故蕭泉源強調地說:「魚貨撈捕後,若能立刻加以清潔處理並儘速冷卻、包裝保護,即能有效防止魚貨鮮度品質的下降。」
海大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祐維也提到,魚因水分含量高,其體內和周遭環境又有很多的細菌,加上魚的生理變化,導致其容易腐敗。因此,張祐維建議,將魚真空包裝可避免品質劣化,若是一般家庭可將魚套上兩、三層塑膠袋,或先將魚以保鮮膜包覆,再套上塑膠袋冷凍保存。
市場與超市互相學習 消費者各取所需
多數客人較偏好活魚,消費者王雅萍笑說:「市場可以看到活跳跳的魚,而且是現宰現殺。」因此超市為滿足消費者喜好,也學習傳統市場在生鮮區販賣新鮮活魚,並且設立專員協助消費者處理魚貨。除了提供去鱗與去鰓等基本服務,也可依據消費者需求,將整尾魚切塊或切片。同時,超市仍保有仔細的水產標示與產銷履歷,讓消費者能有追溯管道,了解魚貨的來歷。
傳統市場也結合超市優點,例如盧世洲的魚攤設置開放式冷凍櫃、真空包裝機,以超市化經營販售魚貨,除了保有傳統市場的特色,也學習超市冷凍分裝販售。盧世洲的魚攤擺脫以往傳統市場較不衛生的印象,以傳統市場的人情味與新鮮包裝,讓客人一再回流。
消費者依自身喜好與消費習慣,選擇前往傳統市場或是超市購買魚貨。兩者除了擁有各自的優點,也彼此學習,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消費經驗,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