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
【記者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綜合報導】「有種印度的自然療法,叫做『肝膽排石法』!」2020年11月,人氣YouTuber愛莉莎莎(陳天予)於個人頻道發布「肝膽排石法」影片,分享治療膽結石偏方,影片一出輿論譁然。2021年2月,YouTuber兼台大醫院醫師蒼藍鴿(吳其穎)拍攝影片,質疑此種偏方根本沒有醫學根據。起初,愛莉莎莎反擊事前有「做功課」,並表示不會認錯、道歉,然此舉受到許多網友和醫護人員撻伐。隔日,他態度180度大轉變,將影片下架,同時向社會大眾道歉。
當代人手一機,社群媒體是日常消遣與吸收資訊、知識的管道。自媒體經營者須不斷處理、產出大量內容,內容氾濫的情況下,資訊難免錯誤流傳。
「流量」為網路世界一大要素,曾經營10萬訂閱YouTube頻道的金喆義認為,高流量代表著影響力,以「肝膽排石法」事件為例,愛莉莎莎在YouTube擁有百萬訂閱戶,若閱聽人使用偏方後身體不適,損失將難以估計。根據YouTube資訊統計平台InterRed資料顯示,愛莉莎莎的頻道自爭議爆發至今(2021年3月),已減少約2萬訂閱數。由此可見,提供錯誤資訊將對內容創作者造成負面影響。
而蒼藍鴿具有醫學專業背景,面對訂閱人數遠超自己的愛莉莎莎,選擇發聲糾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陳百齡表示,本事件讓大家看到一種可能性,除錯誤資訊不容流傳外,更凸顯自媒體內容必須接受把關。蒼藍鴿之於愛麗莎莎形同「審查者」,現今網路社會,他們立起「打假」的旗幟,為閱聽人營造正確的資訊環境。
當自媒體未能做好自我把關 逐漸成形的資訊審查機制
自媒體審查分幾種可能機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胡幼偉表示,第一種審查機制來自於創作者本身。他補充說:「許多專業的自媒體工作者,抑或是網紅,背後皆有團隊支撐,為避免內容牴觸法律或明顯違背常識等情況發生,團隊應有人負責把關。」
第二種機制透過社群媒體運作,胡幼偉解釋,社群媒體作為平台,為維護自身聲望、名譽,會制定內容管制政策,然此種機制較消極被動,僅能發揮基本把關功能。例如YouTube有「創作者規範」,可以初步審核創作者影片,排除不符規定的內容。
此外,胡幼偉表示,允許閱聽人回應是自媒體特性,因此發展出一種「外部監理」的審查機制。閱聽人除觀看內容,也可回應自媒體或與之互動。他說:「若將網路內容視為一種供給市場,市場意見也會影響生產者,進而形成一種把關的機制。」
而在創作者未能做好自我把關,社群平台又無法有效管制所有錯誤內容的情況下,「外部監理」重要性便大幅提升。
社群媒體時代錯誤資訊氾濫 自媒體審查者應運而生
愛莉莎莎事件中,除了有醫師YouTuber蒼藍鴿跳出來矯正錯誤醫學資訊,愛莉莎莎的法律知識也受到考驗。蒼藍鴿在影片中援引了愛莉莎莎影片,輔以解釋錯誤資訊。對此,愛莉莎莎在後續影片中反擊,蒼藍鴿未經授權使用自己影片,侵害其著作權,已違反YouTube二次創作的界線。
針對愛莉莎莎的指控,權麒法律事務所所長巴毛律師(陳宇安)於臉書粉絲團打臉:「我認為他們截取愛莉莎莎的影片,是為了評論其中的內容並指出錯誤,應該算是《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此外,巴毛律師也提到,不相信專業,似乎成為自媒體傳播錯誤資訊亂象的一大因素。「我就不懂為什麼會有人去相信愛莉莎莎,然後不相信蒼藍鴿。」巴毛律師不解地表示,他認為當資訊並非來自專業來源時,閱聽人就須主動查詢事情的真偽。
2021年2月,變性網紅罔腰於社群平台Instagram發布一系列宣稱自己懷孕的貼文,許多網友皆懷疑:「沒有子宮如何懷孕?」對此,擁有27萬臉書追蹤者的婦產科醫師蘇怡寧發文反駁「我祝福你,但真的不要鬼扯」進一步以腹腔懷孕、子宮對懷孕的重要性撰文,教導大眾正確婦產科觀念。3月,罔腰經高雄市衛生局約談後承認懷孕訊息造假,被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隨後發文,正式向社會大眾致歉。
瀏覽蘇怡寧的粉絲專頁,可見他以專業角度分析或糾正錯誤消息,經營自媒體同時扮演審查者的角色。在諸多網紅言論爭議中,逐漸看見如蒼藍鴿、蘇怡寧或巴毛律師等具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跳出來「打臉」不實資訊。
讓閱聽人相信專業 審查者樹立權威增說服力
「這真的很扯,扯到爆,還這麼多人相信,還『愛你』,我聽到都快吐了。」回憶起罔腰事件,蘇怡寧表示,資訊錯得太離譜,加上不少閱聽人誤信,往往是他選擇發聲的重要關鍵。面對數不盡的「瞎言瞎語」,即使不主動糾正,許多網友看不下去會私訊他說:「欸蘇醫師,你說句話吧!」
巴毛律師也提及,有時在自己眼中近乎違反常識的錯誤觀念,卻在網路上被宣揚,使他不得不闢謠,「像很多人還以為一個人失蹤,要24小時再去報案,第一時間就該去。」他控訴,國人普遍缺乏足夠法律常識教育,「有可能你自己不小心觸犯到法律,或是有人侵犯到你的權益,但是你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這是最嚴重的後果。」
蘇怡寧和巴毛律師皆為專業人士,平時工作繁忙,他們異口同聲道:「我們都是自己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些事。」而除了本身專業的知識背景,審查者也或多或少擁有一些特質。蘇怡寧習慣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說醫學知識,用字一針見血的他,笑著強調這是個人風格,「我一直以來都這樣啊,從以前就很白目。」此外,醫學期刊及科學家文章通常較難懂,他正好覺得自己有「說白話文」的能力,將艱澀資訊轉換成大眾易讀的語句。
至於閱聽人對正確資訊是否買帳,巴毛律師認為,權威感是重點,在獲得律師執照前,自己曾在網路上點出錯誤資訊,當時遭到網友質疑:「你又不是律師,我不知道你講的是對是錯。」擁有律師身分後,對大眾而言才有足夠的說服力。
為確保提供正確資訊,進行案例評論前,巴毛律師通常會先翻閱原始判決了解事實,「最怕我根據報章媒體的報導去講,結果事實不是這樣,那就會很糗。」他補充道。蘇怡寧則分享,在醫學世界十分講求「循證(註1)」,他解釋醫師平時查證的方法,利用搜尋引擎查詢關鍵字後,閱讀多篇文獻、期刊,就能得知網路訊息正確與否。蘇怡寧說:「其實很有趣的是,資訊都在那裡,只是你有沒有辦法把它跟一些垃圾分辨出來,這是我們有的能力。」
註1:在醫師發布臨床診療指引和其他族群層次政策時,必須堅持對有效性證據進行明確評估。詳細步驟為:提出問題、搜尋找出可以回答問題的文獻、解讀各個研究,明確地找出它對研究問題的看法、整合他們的結果、總結所有證據。
審查者仗義執言卻惹官司纏身 遭狂粉惡意攻擊
審查者在糾正他人的同時,也容易被網友放大檢視。愛莉莎莎事件爆發初期,輿論並非一面倒向蒼藍鴿。高流量的自媒體工作者有廣大的擁護群眾,當他們被「打臉」時,部分擁護者選擇相信他們,轉而檢視、甚至攻擊站出來發聲的人。
在提倡言論自由的現代,網路上非理性言論著實難以避免。部分爭議因此掀起當事人與網民論戰,甚至對簿公堂。經營財經資訊粉絲專頁「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的資深財經工作者麥克風(陳彥文)近日便遭官司纏身。
麥克風在2019年打臉暱稱「財經網美」的胡采蘋,後者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積電需要借錢擴廠,麥克風則貼出台積電的現金流量表質疑其言論。後續兩人各以「財報」、「會計」等論點爭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麥克風文章遭對方粉絲不斷檢舉、攻擊,其粉絲專頁更一度被迫關閉。
「我用一個網頁澄清事件,然後就被告了。」麥克風無奈地說,批評胡采蘋後,他開始被其狂粉挖身家、抹黑,原本討論的財經問題,也被帶入政治色彩等因素,令他不堪其擾,「他們連我老婆都一起告。」
面對這些遭遇,麥克風坦言,若早知會如此麻煩,他當初會選擇不發表言論。胡幼偉也提到,網友常對評論者發表具攻擊性回覆,進而形成網路霸凌,他認為此舉將導致原先有意對議題發表意見的群體退縮,使得錯誤論點持續發酵,真相終將被埋沒。
然而,收過不少惡意留言的蘇怡寧表示,自己並不怕這些言論。有過相似經驗的巴毛律師也分享,很多人明顯就是擁護他們的KOL(註2),類似一種信仰,「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再理會。」他認為,大眾崇拜KOL很正常,許多責任並不在擁護者、而在KOL,「你(KOL)有沒有想過你的言論,會影響多少人?」
註2: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
站出來不簡單,麥克風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訴訟流程,從刑事轉到民事案件,他仍堅持「耗」下去,「反正事實就擺在那裡,讓法官去決定吧。」直到現在,麥克風仍持續經營粉絲專頁,除分享財經知識外,也不時會糾正不實資訊。
學者籲理性溝通 審查者偕大眾共創公共討論空間
大眾都是審查機制的一員,不可免俗,有更多專業人士會選擇站出來批評、指證,胡幼偉說道,「自媒體不要把他看成挑戰或對立,心胸寬大一點,雙方是可以討論的。」他也補充,若錯誤一方虛心接受、修正錯誤,便是良性的循環。陳百齡評論,愛莉莎莎與蒼藍鴿的事件,雙方最後都做了一個良好示範,但他也提到,並非所有事件結果都如此理想,「很多類似的事件最後都變成當事人、網友互相謾罵。」他認為,自媒體與審查者應以身作則,率先建立理性的溝通環境。
除專業人士及閱聽人的糾正之外,2018年,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在網路消息迅速傳遞的時代下應運而生,以非營利組織方式,遏止假新聞與假資訊。陳百齡表示,網路世代資訊傳播不如過去新聞媒體,內容經過媒體內部層層把關,因此審查機制的出現是種「必要之惡」,他說:「閱聽人表達意見、自媒體互相檢視或是查核中心的建立,其實都是對自媒體錯誤資訊的制衡。」
「就算胡扯,他(罔腰)傷害了誰?」談及罔腰事件,麥克風認為,即使自媒體蓬勃發展,也不該以強制性的規範來糾正個體言論。他表示,各種事件、議題都需要經過多方提出看法並討論,最終如何判斷誰對誰錯,由閱聽人自己做選擇。陳百齡也強調,就算審查機制再完整,錯誤資訊仍防不勝防。「預防勝於治療。」他認為,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能力才是重點。
「他(審查者)是促進自媒體進步的動力。」胡幼偉表示,審查者代表著一種壓力,這種外部反映可以提供創作者良性建議。蘇怡寧也說:「這是一個新的世代,自媒體內容百家爭鳴,大眾仍在摸索,我分享多年醫學常識下來,發現越來越多人知道網路上許多文章不能看。」「(網路時代)回不去了。」陳百齡感慨地說,既然審查機制能夠制衡錯誤資訊,大眾應理性應對,善用網路提供的公共討論空間。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