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咕沙郎市集 打造活力村

馬向恩、劉怡馨  / 桃園市

「走吧!咕沙郎」取自龜山人諧音,宗旨是希望龜山人能夠走出戶外,做在地的連結,他們舉辦「走吧!咕沙郎」市集活動,並且將地點選在桃園的老眷村--憲光二村,希望透過市集的方式,讓民眾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認識在地,了解在地文化,並且凝聚在地的情感。

     

老舊眷村 面臨廢棄

桃園縣龜山鄉憲光二村為當時一九六O年代國共內戰,中國民國國軍失利而遷播來台,政府機關為其設立的村落,也因此這裡保有許多那個年代的記憶。

憲光二村在西元一九六八年興建完成,原來只有一百戶,但在後期西元一九七三年又在村內增建四樓公寓式眷舍四十戶。目前村內仍多維持甘蔗板隔間之石灰牆,外圍則以紅磚牆,而在一九七三年興建的公寓式眷舍的石子牆面也保存的相當完整。憲光二村也同時是連續劇《光陰的故事》拍攝地點,目前由國防部管理,平時很少有機會對外開放。

這次活動的主辦人張浩鉅(右)與李苡帆(左)。
回歸家鄉 改革社區

桃園縣龜山鄉地形變化差異大,因而分割成了幾個不同的生活圈,主要生活圈都分佈在鄰近的大城市,如靠近桃園市的龜山市區、近新莊區的迴龍、近林口區的公西、近蘆竹南崁的南美等等地方,比較沒有一個能夠讓在地人對於龜山有共鳴的話題。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生張浩鉅,自己就是龜山人,有感於龜山分割的生活區域,大學時期在外地念書接觸了一些社區營造的課程、活動,而研究所回到家鄉就讀時,想要試試看能不能做社區營造。於是著手調查龜山這個地方,發現眷村文化正慢慢消失,許多經過國共內戰時期的眷村都面臨拆除,憲光二村則是幸運的被保留,而令他驚訝的是,許多長期住在這的在地人並不知道這裡保有這麼完整的眷村文化。

他注意到龜山是有很多文化是可以保留下來的,而不是一直拆除、都市更新,因此張浩鉅決定著手開始探索在地的文化,希望藉由歷史文化的厚度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在地,進而對在地產身情感。

社區營造 凝聚溫馨

張浩鉅與他的團隊一開始做的硬體空間改造。
一開始,他們做了一些硬體的空間改造,從銘傳大學龜山校區的坐落地--大同村開始,切入社區中的閒置或者髒亂廢棄之空間。張浩鉅和他的夥伴李苡帆租下了憲光二村附近的一塊廢棄空間,利用社區改造的概念,整修廢棄老房子,連續改造了明德路村公布欄、明德路下社172號,希望能夠做出一個公共空間,讓居民和學生都可以互動,舉辦展覽或是討論社區的事情等等。

然而,不久他們面臨了很大的困難─經費,因為張浩鉅當初向房東簽約只簽了三年,但是政府並不補助這樣短期的社區營造,也因此他們也只能自己籌錢,再加上,在做了初步的房子整修後,他們發現這並無法引此社區的共鳴,都是自己在做自己的,甚至還和當地居民起了一些的衝突,認為他們是外來的、只是一群學生在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當地的村長也不支持,認為這些是年輕人在搗亂,花了很大的力氣和村長、居民溝通才慢慢互相理解。

在憲光二村舉辦的「走吧!咕沙郎」市集。

走吧!咕沙郎 龜山人走出來

經過了教訓,他們開始去想,應該要做甚麼樣的事情,能夠讓社區居民一起參與,凝聚社居的意識,他們想到或許可以舉辦一些軟性的活動,先從凝聚居民的情感開始,於是「走吧,咕沙郎」市集成形。希望藉由舉辦一個兩天性的市集活動,讓龜山人能夠走出戶外,而不是只待在家裡頭,杜絕周遭事情和公眾事務

「走吧,咕沙郎」市集辦在憲光二村,具有濃厚的眷村歷史文化,希望藉由活動讓來這邊的人,認識龜山有一個保存這麼完整的眷村,讓來這邊的人不僅能參加市集活動,更可以體會當年的眷村歷史,讓人有回到當年的情境。在報紙上看到活動的張大哥就是因為市集才再度回到這個眷村,看著過往住過的房子變成廢墟,張大哥的臉不免感嘆「這裡的一切都變了」。

市集活動同時結合土溝社區營造的講座、社區在地展覽、小型音樂會、公益市集以及手作工藝的民眾參與等,讓居民開始從「了解在地文化」開始,凝聚居民情感。「走吧!咕沙郎」是個一次性活動,張浩鉅說他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人開始更關心在地的事情,但是聽到有人給他的回饋希望一個月可以辦一次,這樣的成果已經可以看到正在萌芽了。

對於張浩鉅和他的夥伴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的嘗試,也是一個開始,未來他們也期待可以和桃園眷村故事館合作,讓文化可以被更多人看見,另外也希望舉辦更多能夠凝聚在地龜山人的活動。

來自各個單位的攤位,有公益市集、小型音樂表演、社會企業等等,圖為金瓜三號攤位。

張浩鉅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同學徐兆德先生,帶領手作工藝課程作品。

走吧!咕沙郎臉書粉絲專頁

桃園社區營造中心臉書粉絲專頁

龜山鄉社區營造協會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