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平台 讓讀者資助記者進行報導

王心璇、焦若蘋  / 台北市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資訊氾濫的問題讓媒體不再具有傳統專業的價值,新聞報導更是為了符合大眾味口衍生出另類的寫作模式。SOS新聞募資平台利用群眾募資的概念,讓讀者直接向記者「買」報導,每月一百四十九元直接資助你喜愛的記者,就能享受平台上所有新聞報導。創辦人翁子麒希望藉此締造一個具有深度的媒體生態圈,選擇沒有廣告的影響之下,才能夠激發出大眾對於新聞的正向影響力。      

二十五歲SOS新聞募資平台創辦人翁子騏。
拒絕惡性循環 改變從現在開始 現今數位媒體的蓬勃發展, 卻多利用聳動標題與腥羶色的內容達到迅速吸引讀者注意而擁有高流量、點擊率,而廣告主同時也看準了大眾的味口,點擊率越高的新聞就越多廣告收益,整個媒體生態圈一而再的惡性循環。「如果想要改變社會,除了從教育著手以外,媒體也帶給社會很大的影響力。」年僅二十五歲的SOS新聞募資平台創辦人翁子騏對於台灣社會現況卻有一番見地,他認為「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卻是長遠之計,若是從「媒體」著手,則能使社會有明顯快速的改變。 翁子騏從淡江大學英語系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他曾是公關公司總監,在事業正達高峰時,卻毅然決然投入了媒體產業。雖然大學念的是文學,但是媒體產業一直是他的憧憬,使他一心想改變台灣媒體環境,因此今年開始著手成立一個全新的媒體平台,透過群眾募資以及群眾外包的方式,讓讀者付費,直接資助記者進行報導那些不被主流媒體所重視和採用的報導,利用調查性報導的方式想要做出具有深度、批判力、值得被更多人所了解的議題。 行銷頭腦 創造全新運作方式 SOS新聞募資平台預計明年一月底正式上線,目前已經接洽三十多位資深媒體人合作,希望以長期撰稿的方式在SOS裡固定有專題報導,他利用群眾募資的概念,讓讀者直接向記者買報導,讀者若想支持某位平台上作家或是有特別興趣的議題想了解,只要月付一四九元,選擇資助一位記者,一旦贊助之後,不僅能閱讀該記者所報導的新聞外,平台上所有的內容都能閱讀、使用。除了能夠在一個全無廣告的空間閱讀新聞之外,還可以與記者進行相關討論和互動,成為平台上的付費使用者後,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分享到網路社群上,而好友們可以透過你的推薦,看見這一篇文章——只看得見這一篇,兼具付費使用者的獨特服務與開放性。另外,平台不干涉記者的報導內容、方向、甚至出稿頻率,一切完全由付費的讀者決定。 舉例來說,駐站作者蕭嘉慶曾擔任過中國時報的主筆和攝影主任,現在為SOS新聞募資平台的攝影總編,因此除了文字報導之外也同時能有許多優質的攝影作品,讀者若是認同作者本人,也認同他報導的價值,資助之後不僅能閱讀文章,還能更進一步欣賞他的攝影作品,若是資助的方案更高,還能獲得攝影明信片等小物。
SOS新聞募資平台上的運作模式流程圖。
在公關行銷領域有研究的翁子騏,對於新成立的SOS新聞募資平台有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策略,雖然沒有太多資源可以做廣告,但是他運用品牌槓桿策略來操作,為了使SOS快速增加品牌知名度,將透過平台上知名的資深媒體人來吸引讀者,將讀者與平台建立新連結,加深對其平台的印象。 持續追蹤 鎖定後續新聞 雖然SOS跟其他群眾募資平台一樣,都是運用群眾的力量讓產品或計劃實現,但是不同於其他募資平台的是,因為新聞具有後續性,除了讀者直接資助記者進行報導之後,若該議題有後續新聞,作者將會進行持續的追蹤,可能是隨新聞事件每週固定產稿,也有可能是將事情始末作完整的深度調查性報導或長篇論文,讓讀者擁有全面性的完整理解。 究竟沒有廣告,平台上如何達到「收益平衡」這件事,翁子騏說目前資助金額的百分之三十是平台的獲利,但是這也只是部分收益,未來主要收益將會是為駐站記者做後續的文章出版以及舉辦活動等等。 創新方式 守護傳統媒體價 台灣其實不是沒有優質的新聞,仍然有不少有熱情、有理想的人,在自己的領域中不斷產出值得關注的好新聞,只是大眾不感興趣。「當你把所有好的作家、好的文章內容放在同一個地方與在傳統媒體中有爛新聞與好新聞的衝擊感是相當大的。」翁子麒現在反而不擔心讀者是否願意嘗試付費的新聞,而是擔心台灣是否有夠多的獨立記者願意參與。 許多記者十分贊同他的理念,老中時記者梁東屏曾經跟翁子麒分享台灣媒體的變遷,梁東屏年輕時是台灣媒體最好的年代,一直經歷到現在媒體最壞的年代,他說新聞從業人員本是社會上價值崇高的一種工作,但後來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媒體容易被操弄、新聞記者容易被收買,導致現在社會上對記者的不認同與漠視。因此讚賞SOS新聞募資平台是「用創新的方式在守護傳統媒體價值」,年輕的翁子麒希望透過SOS讓新聞媒體的價值,重新被定義,被更多人看見,同時也讓記者在這裏找回定位,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 延伸閱讀 SOS新聞募資平台部落格 SOS臉書粉絲專頁 科技報橘報導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