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黃憶涵 / 新北市
輔大坦尚尼亞醫療志工團今年八月前往非洲坦尚尼亞,飛越了將近一萬公里,跨越了五個時區,花了二十小時,終於到達目的地。他們在當地進行衛生教育與文化交流,並且並協助當地蓋待產室,團員皆為輔大學生,利用自身所學,幫助當地民眾。
非洲坦尚尼亞北部恩加魯卡部落擁有將近一萬多人口,卻只有一間醫院、一位醫生和兩位護士。產婦如果需要接生,就必須依靠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助產師在家中接生,生產危險性相對較高。此外,許多產婦也因為健康知識不足,導致胎兒營養出現問題。
輔大坦尚尼亞志工隊到達當地後,除了針對助產士進行助產等相關知識的交流,並對部落中的學生和居民做衛教,也在台灣募集適合的物資,捐助給需要的居民或單位。
在二零一三年時與當地部落簽約贊助興建待產室,希望建立一個安全的接生環境,提供給部落的懷孕婦女進行產檢、生產,以實現「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最終目標。
輔大坦尚尼亞醫療服務志工團已成立五年,團隊每年暑假都會到坦尚尼亞做為期三週的志工服務,團員多為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在當地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協助病人,幫居民做健康檢查,測量身高體重、視力檢驗,進行衛生教育,用自己的專長幫助居民。
坦尚尼亞醫療團團長、護理系剛畢業的蔡欣縈,今年是她加入志工團的第二年,對於待產室這個長期計畫,她非常感動終於在今年看到成果,並為待產室舉行揭牌儀式正式啟用。
「到當地就是重新歸零,看見自己的不足」蔡欣縈說她在那邊的每一天都在檢討自己,思考今日方向是不是對的,在每天的檢討會中了解團員想要的是什麼。這次擔任團長的職位,讓她壓力很大,她必須規劃隔天的行程、注意團員健康狀況,很不幸這次有六位志工生病發高燒、拉肚子,連自己也無法倖免,經團員們互相照顧及藥物治療後才好轉。
同樣是護理系的潘彥伶,在這次的衛教課程中,她負責介紹台灣文化和當地做交流,以新年為主題,先述說新年的故事、春聯的由來,再拿出春聯及毛筆讓居民書寫,潘彥伶表示,他們對春聯感到非常的新奇、躍躍欲試,不斷發問。
這次的服務讓潘彥伶感受最深刻的是當地的原始風情,除了居住的房子以樹枝建成、以柴火煮飯等,人文也十分純樸,她說:「他們還蠻願意把他們知道的事情分享給我。」雖然語言不通,卻很願意用肢體語言、比手畫腳的方式說給她聽,她在那裡還認了一個乾媽、一個乾爹及乾哥,希望還有機會回去找他們。
坦尚尼亞醫療團員鄭若文,公衛系的她負責介紹傳染病、特殊疾病,例如伊波拉病毒、MERS以及當地常見的腹瀉、紅眼症等。她設計了問卷填答和學生互動,學生也踴躍舉手發問,像是先進國家的政策、預防方式等,讓她看到他們積極的一面。
鄭若文認為在當地最大的衝擊是文化差異,她說:「其實我適應了一週吧,晚上都會驚醒,突然忘記我在哪裡。」此外,她對於坦尚尼亞的審美文化也難以接受,當地婦女以穿耳洞為美,耳洞越大越漂亮,雖然無法理解,但久而久之卻習慣了這樣的外貌,看到沒有穿耳洞的女生反而覺得奇怪呢。
在坦尚尼亞就讀國中四年級的學生阿波丹認為,輔大坦尚尼亞醫療團志工的教學方式和當地很不一樣,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在上課時會不斷問學生問題,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課程結束時還會做一些總結筆記,將它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可以抄下來帶回家複習。
而坦尚尼亞的高中女教師米索菲非常感謝輔大坦尚尼亞醫療團,謝謝志工們帶來精彩的課程,成功引起學生們對於生物的興趣,像是利用圖片分辨不同的疾病,或是帶一些健康操等活動。若未來能再來到坦尚尼亞,希望還能再教導學生一些實驗的測量技巧及儀器,並且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感謝輔大坦尚尼亞醫療志工團代替記者在現場採訪阿波丹與米索菲)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這篇文章 輔大生到非洲衛教義診 改善當地醫療環境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