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姿含、許婷宜 / 台北市
視障者出門在外,道路上貼著的導盲磚就是他們的眼睛,可以帶領他們抵達目的地。但現行的導盲磚無法與視障者互動,即時告知視障者現在的所在位置,常常需要依靠他人協助,想要抵達目的地其實非常困難。台科大設計所學生馬慧娟、程彥彰、王志浩、李胤愷,以及資工系學生張霽、許睿升、鄭宇峯、曾威凱等人,便研發了一款跨領域的設計-「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結合了導盲磚、導盲杖以及手機應用程式,讓視障者可以使用智慧科技,隨時知道自己的所在地,以及應該前往的方向。
以馬慧娟為首的設計團隊說,現行的導盲磚分為兩種,一種是條狀導盲磚,告訴視障者可以繼續執行;而另一種點狀導盲磚則包含了兩項資訊:「停下」以及「轉彎」,而在要過馬路的路口或是需要轉彎的道路,是採用點狀導盲磚的,但點狀導盲磚卻不具備指引方向性的功能,所以也常常造成視障者不知道是要準備過馬路,還是要準備左轉或右轉。
團隊之一的馬慧娟也表示,自己曾在路上看過小狗因為被視障者的導盲杖嚇到,因此對視障者吠叫,導致視障者驚慌之餘,就忘記了自己走過了幾個導盲磚、轉了幾個彎,也忘記了自己身處何方,迷失了方向,進而需要他人的協助。設計團隊發現,這樣死板板、無法與視障者互動的設計,是沒辦法讓視障者能夠享受出門的便利性的,因此便決定要研發一款能夠與視障者即時互動,告知所在地點的設計,「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也因此誕生。
「設計系負責想法,而我們資工系負責去實現。」就讀資工系,同時也是設計團隊成員的張霽說,在跨領域的設計上,兩方的溝通非常重要的,而「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正是一款需要設計系去設計,然後資工系去實作的作品,像是設計系成員希望導盲杖能夠在遠處就感應到導盲磚,但資工系決定採用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導盲杖一定要跟導盲磚距離夠近,就像悠遊卡與卡機感應一樣,才能夠順利感應。正是因為兩方的學經歷以及專業都有所不同,顧慮的層面也不一樣,在達成共識方面花了不少時間,張霽說,要如何兼顧想法與技術,是一個好作品成功的關鍵,因此就算溝通再麻煩,這都是必須去克服的。
「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是一款為了讓視障者能夠獨立外出行走的設計,與傳統導盲磚不同的是,其中包含具有方向性的導盲磚、導盲杖以及一個藍牙耳機。「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的導盲磚,主要會設置在各個路口,並採用下凹式水滴狀的設計,不僅可以指引視障者方向,也讓導盲杖可以剛好與之契合,順利感應導盲磚內建的感應標籤,而感應系統則是採用目前已廣泛被使用於生活當中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例如:悠遊卡感應),當導盲杖底部的RFID讀取器碰觸到導盲磚內建的RFID標籤時,便會自動傳送資訊到視障者的藍牙耳機上,供視障者接收路名與方向資訊。當視障者想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時,也只需要輕碰藍芽耳機,亦可即時收到目前的所在位置資訊。因此,視障者不只可以隨時知道他的位置所在,也可以清楚知道接下來要行進的方向。
「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在二౦一五年時獲得了堪稱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德國紅點獎,在當年十萬多件參賽作品當中,成為唯一獲頒獎金的作品,並且在二౦一六年十月時,受邀去杜拜的「GLOBAL GRAD SHOW-Dubai Week」,與來自各國學生的設計作品一同參展。
張霽說,如若要讓「Blind Guider原來我在這」遍及全國,勢必要取得政府支持以及政策的結合,也希望能夠從視障之家等地方開始實施此項設計,讓好的設計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走入人群。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Blind Guider 讓視障者不再迷失方向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