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彣玶、李妮 / 台北市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是來自美國的新興工作模式,工作內容自由度高,也追求人與人間的互動頻率。WaterOriginal 165水源工作室位於台北市古亭河濱一帶,提供親子共用的工作環境,解決在職女性家庭教養與工作無法平衡的問題。
「我本身有小孩,如果在小孩跟工作之間無法兼顧、思考的時候,當一個媽媽其實就要放棄掉很多。」水源工作室創辦人王湘媚從自身角度出發,看見女性生產後的就業問題。傳統分工的觀念,女性總是被要求在家照顧小孩,無法在工作與家庭間達到平衡,於是產生了實驗工作室的理念。
走進一樓可聽到機械啟動,慢慢砍下木頭的切割聲,周圍也擺放許多製造所需的零件,空氣還帶點裁切木材的氣味,這是以複合媒材藝術與自造者為主的共同工作平台。踩著階梯上樓後,踏入另一個空間,這裡是親子共用空間。
沒有隔間的工作空間,媽媽們隨地而坐。她們是孩子們的母親,也是水源的工作夥伴。在這裡,母親享有自由的工作環境,又能看見孩子們的上課情形。而孩子們上完課後,也可以主動關心母親的工作狀況,這樣的工作模式,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
孩子與父母間的關係,應彼此相互瞭解,才得以增進親子感情,拉近彼此距離。同為母親的王湘媚解釋,若小孩能夠與父母一起相處,就能夠瞭解父母的工作內容,也懂得尊重爸媽的工作方式。她說,「要讓小孩理解父母親在做什麼事情,同時,父母親也要知道小孩是需要他們的」。
為了讓母親能夠安心的工作,最初水源共同工作室提供育兒服務,幫忙在水源工作的夥伴照顧孩子。但實施了之後,卻面臨現實的困境,王湘媚說,「大部分的媽媽還是希望小孩由自己家人照顧」,因此取消了育兒服務,改由家庭社群設計創新課程。王湘媚表示,家庭社群可以一起思考,該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同時,家庭社群的資源,也可以彼此交流。
在這個空間裡,孩子們的課程由家庭社群一齊設計,由同事們組成社群,共同從生活中得到創意發想,與孩子「共同學習」。仿生自造展就是一個例子,家庭社群與王湘媚走了科教館的仿生館一遭,得到課程設計的靈感。
「仿生」,意味著仿造一個生物,利用廢棄的材料製作,過程中,老師講解生物構造,藉由習得知識,激發孩子們想像力,製作出具有活動關節的「新生物」。王湘媚說,「動手做的過程,與一般填鴨式的教學不同,反倒激發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
水源實驗工作室突破以往工作空間的侷限,創造工作新型態、新文化,王湘媚說,當適合的工作者進入這裡,因為彼此各有專長,可以將這種專長帶入家庭社群,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方式。對於這樣的理念,勵馨基金會督導郭育吟表示,如果社會上有很多這種環境友善、多元的工作室,會讓父母有更多的資源可運用。
「我們不談教養,我們想營造的是環境,藉由一個創造環境的文化去讓許多可能發生。」水源工作室創辦人王湘媚說。水源工作室突破以往的侷限,讓母親有自在的創作空間,孩子也能一起培養具獨立思考及實作的能力;母親與孩子的相處不再因為工作而被迫分開,親子關係有了更好的連結。
採訪側記
採訪時,水源工作室創辦人王湘媚說,「要讓小孩理解父母親在做什麼事情,同時,父母親也理解小孩是需要他們的。」這是我這次採訪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平時我們都很清楚的把「小孩」跟「母親」做出很明顯的區隔化,小孩就是乖乖地不要吵鬧就好,媽媽就是好好去上班或是在家照顧小孩,不會主動讓小孩去理解父母在做什麼事,各做各的,但王湘媚並不是這樣認為,她認為小孩跟父母必須是彼此相互瞭解的關係。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媽媽上班小孩上課 家庭工作兩頭兼顧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