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20:01

播下改變的種子 打造桂林無憂谷

顏明儀、徐薰懋

位於雲林古坑的桂林村,環境清幽、隔絕都市的喧囂,一群青年看見了這裡的環境與氣質,決定在桂林村推行「無憂谷計畫」。他們替當地孩子們舉辦樂學營,也為桂林村打造自然生態課程,參與者透過活動學習更深刻的環境知覺,也讓桂林村的純樸和美好感動更多人。

農村印象 初遇桂林村

山路蜿蜒,風景從都市的房舍變成一片矮房,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山林,蓊鬱的綠林和清新的空氣繞著靜謐的蟲鳴,這裡是位於雲林古坑的桂林村。純樸的村莊裡有著濃濃人情味,伴著此起彼落的熱情招呼轉進小路,幾位年輕人蹲在田地裡忙碌著,他們是「桂林無憂谷協力隊」的夥伴們。

二○一六年暑假,利仁基金會主辦了第一屆在桂林村的「樂學生活營」,並將活動交由來自各地大專院校的學生們承辦,在基金會老師們的帶領下,成員們結合各自的專長,想讓未來參加營隊的孩子們感受農村的純樸、老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大自然的美好。因為這個活動,讓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平行線,因而產生了交集,也促使這群年輕人開始思考,自己的力量能為桂林村帶來什麼改變嗎?於是,「桂林無憂谷青年協力隊」誕生了。

「生長在都市中的孩子對於農村的印象是什麼?是偏僻?沒資源?還是沒發展?」從小在台中都市長大的簡均伶說,她正是因為利仁基金會的樂學生活營,接觸到桂林村,並進而成為團隊一員。桂林村環境純樸自然,但因為年輕人口外移,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讓原本就沒有太多開發的村莊更難以發展。團隊成員看見當地發展的困難,認為桂林村值得擁有更好的規劃,如果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環境知覺,便可能替這座農村創造更大的價值。

桂林村坐落於山林間,成片綠意圍繞,輕輕的蟲鳴是最天然的背景音樂。攝影/徐勳懋

核心理念 播下教育種子

無憂谷計畫的夥伴們認為「教育是一種傳遞,傳遞到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他們以教育為核心理念,替桂林村設計出一系列多元的活動和課程。

無憂谷計畫的成員推出「樂學生活營」課程,邀請各地的青年來到桂林村,透過諸如食農教育、生態探索、農耕體驗等課程,帶領當地的孩子們認識他們平常可能很習慣,卻不一定瞭解甚至懂得珍惜的事物。他們希望替孩子們建立起對桂林村的認同,為這裡開發出更多可能。

近期流行的食農教育在城市角落中彷彿處處可見,但當走出教室真正進到生態場域,其實又是另一回事了。曾有個來到桂林村參與課程的大學生,驚訝的指著樹上的木瓜樹說:「木瓜樹上真的結木瓜耶!」對於不常接觸自然生態環境的人來說,小至對於作物的認識,大至對於整個環境的啟發,農村裡有太多的可能。

一位參與樂學營的大學生在第一天來到桂林村時直說:「這裡是三十五歲以上的人才會來的地方吧!」但當營隊結束,他卻說自己錯了。縱然桂林村看起來沒有現代化發展的痕跡,但其實是最好的自然教室,都市沒有的環境更替這裡創造了發展的希望,如果有機會,他希望在桂林村經營一家符合當地氛圍的民宿。

除了翻轉年輕人對鄉村的既有認知,孩子們個性上的改變更是夥伴們最希望看見的成效。不少偏鄉地區的孩子來自外籍家庭或是隔代教養家庭,相較於都市的孩子們,他們的自信心和互動表達能力相對不足,因而常常感到自卑。執行計畫的夥伴們希望發揮教育改變性格的功效,慢慢引導並建立起他們對自己以及對家鄉的自信,或許這些建立和啟發在他們長大之後,能讓桂林村有新的生命力加入。

孩子們活潑天真的在村裡的田地玩耍,自然的和環境融為一體。 攝影/徐勳懋

改善土地 推廣自然農法

除了針對青年和孩子們設計的樂學營計畫,桂林無憂谷青年協力隊也推出不少生態課程和講座,近期則是致力於在桂林村引進「秀明自然農法」,希望能將自然農法結合當地的作物打造出在地特色,同時也讓桂林村的每塊農地變得越來越乾淨。

秀明自然農法源自於日本,主要強調不使用肥料、不使用農藥、自家採種以及連續耕作,並且只以陽光、土壤和水為三大耕種元素。簡均伶說:「在耕作多年的人的觀念中,這樣的方法不會產量,成果也不好看。」一切回歸自然的耕作方式,在剛引進之初讓很多人嗤之以鼻,但他們希望慢慢地透過行動改變當地居民對土壤的思維,因此設計了從理念到實作一系列的自然農法課程,也吸引了不少住民參加。

烈日底下,一整個上午,老師帶著學員們從村子四處蒐集枯草落葉,將之堆成像小山丘般的草葉堆肥,最後播下多種農作物種子。田地裡有帶著孫子來學習的爺爺,有活蹦亂跳的小孩和全副武裝的農人,在他們揮灑汗珠的同時仍不忘繼續手邊的工作,有人是因為關心食安議題,有人是因為對食物的堅持,而有人是因為對土地的堅持和認知。

這樣的畫面,在主要負責自然農法課程的夥伴吳兆竣眼中看起來格外欣慰,「雖然短期內無法讓整個桂林村的土地變得乾淨,但希望可以讓越來越多居民願意追隨」。他認為,透過實際的行動絕對比到處宣講來的有效,藉由成果慢慢地感染當地住民,「我們希望可以讓桂林村的環境變得更好,如果這件事情在這裡可以做到的話,那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就都有可能發生。」

烈日下,縱使汗水不斷滴下,學員們仍專心的聽老師講解自然農法。 攝影/徐勳懋

創造可能 無憂谷計畫

無憂谷計畫曾經找來一位年邁的老先生到村子裡教竹編,駝背的他拖著一根大腿般粗的竹子進到教室,慢慢將它剖成一片片薄薄的竹片,再開始編織成不同的竹藝品,看在組織成員簡均伶眼中,既佩服又驚訝,但當她回家一問,卻發現原來自己的阿公就會竹編的技藝了。

很多時候,智慧就在離我們最近的身邊,卻往往被我們忽略了。無憂谷計畫藉由推動結合文化、文物、特產等的課程及講座,希望當地居民能夠更關心、了解近在身旁的資源與智慧,並讓它們發揮最大的價值。

桂林村產竹子、茶葉、咖啡,卻都因為缺乏完整的規劃,而無法進一步的幫助村莊的發展。因此,除了竹編課程外,團隊也曾經舉辦「竹盆栽」的綠色心生命童玩課程、竹筍番薯包製作體驗課等課程,帶著孩子們在玩樂的同時認識桂林村的珍貴資源。團隊成員也計劃發行刊物,除了記錄下桂林村的社區故事外,也讓更多人認識當地的特產。

無憂谷計畫的夥伴們希望能將桂林村最吸引人的自然保留下來,並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慢慢地引導當地居民改變和前進,並透過發展在地特色農產建立起經濟基礎,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桂林村的美和好,也讓下一代願意回到這裡,替桂林村創造更多可能。他們期許,更多人能夠來到這裡,體會到山林間的無憂感動。

採訪側記
遙遙路程後抵達的桂林村就像世外桃源,清幽靜謐,清新空氣中帶著桂花香,對我們都市小孩來說是難得的一道風景。受訪者像導遊般熱情的領著我們在桂林村四處逛逛,更帶我們享用以在地食材烹煮的午餐,不加太多調味的蔬菜帶著自然的甘甜,實在讓我們驚豔。採訪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他們想讓當地變得更好的堅持,甚至直接在桂林村定居、扎根,這種富使命感的行動力和溫柔隨和的親切感,或許也就代表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吧。

延伸閱讀
秀明自然農法 自己把關健康

三和社區 打造環境教育的桃花源

返鄉青年留埔里 創造心中的森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播下改變的種子 打造桂林無憂谷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