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錡、王傳豪 / 新北市
走進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嶺腳里,除了能在綠色植物中享受愜意生活外,偶爾還能看到火車從旁經過,這裡有一種被譽為「亞洲最美百合花」植物 — 艷紅鹿子百合。在嶺腳里里長林瑞祺與居民的悉心照顧下,原先瀕臨絕種的艷紅鹿子百合,也漸漸藉由人工成功復育,保護了特有種植物,也讓嶺腳里居民因為艷紅鹿子百合花,緊繫在一起。
遠看一朵朵白色的百合花在山壁上,仔細觀察白色的花瓣上有著紅紫色的斑點,因為斑點形狀相似於梅花鹿的斑點,因此被稱為「艷紅鹿子百合」。艷紅鹿紫百合是台灣四大百合花之一,也是台灣原生百合花,在北部平溪區、石碇區等地都能見到它的蹤跡,艷紅鹿子百合更曾因為它的特殊性,被評選為平溪區的代表花種。
艷紅鹿子百合不易生長,對環境選擇嚴苛,除了需要面向西方,接收太陽西下的陽光外,更多是生長於傾斜岩壁或裂縫中,對於水分的多寡也有要求,不能太過乾燥,但也不能太潮濕,需要一個中間值的環境才能生長,因此在其他地方並不常見。嶺腳里里長林瑞祺說:「嶺腳里因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才能讓它在此生長。」位於新北市山區的嶺腳里,恰巧符合了大部分的條件,因此成為社區內的特色植物。
林瑞祺說:「從耆老口述,以前山上很多艷紅鹿子百合花,可能採集的原因越來越看不到它的蹤影。」艷紅鹿子百合因為繁殖不易,授粉困難,相對於其他百合花,更具有稀少性,此外,艷紅鹿子百合花具有食用價值,林瑞祺表示,早期在山區食物不足時,居民會採集來吃,因為本身的植物特性加上人為採集與破壞下,越來越見不到艷紅鹿子百合的蹤跡,也面臨了瀕臨絕種的危機。
林瑞祺從二〇〇四年開始著手復育艷紅鹿子百合,希望能將它復育成為嶺腳里特色,他發現社區內有些居民有在自家栽種,但株數並不多,想要一探艷紅鹿子百合,只能在原生地的峭壁上看到,有些經常到此賞花的遊客也會在路上用粉筆指引,但原生地的可及性不高,只能遠觀無法仔細觀賞它的美。
於是,林瑞祺思考:「要不要來試試?」他找尋了適合的傾斜擋土牆作為模擬岩壁,將原生地的腐植土加入盆栽內,搭配木頭、小石頭穩固土壤,再細心的墊上網子讓植物根部能透氣。原先林瑞祺不敢指望首批復育能夠成功,他自信的說:「出乎我意料,我成功了,給我很大的信心!」於是,林瑞祺一步步觀察、改良,找尋最適合的方式來復育,並笑稱自己是「土法煉花」。
第一期的花牆成功後,也持續進行第二期、第三期復育,嶺腳里打造了長達三百公尺的「豔百之路」。過程中嶺腳里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林瑞祺四處尋找資金協助,隨後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和新北市政府綠美化景觀處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援,將教學輔導機制帶入社區,透過學校教育教導社區居民認識艷紅鹿子百合,開辦課程輔導居民一同參與種植。
嶺腳里居民蔡金木表示,當時發現艷紅鹿子百合面臨瀕臨絕種的問題,所以決定也加入復育工作。在技術研習結束後每戶居民皆會拿到三株艷紅鹿子百合,蔡金木說:「我那一朵很小顆,它長了一朵,看了就很爽快!」他也形容照顧這些花朵,就像是養育小孩的心情。在研習結束後,嶺腳里也舉辦活動,讓居民們帶上自家種植的艷紅鹿子百合彼此分享,藉著復育艷紅鹿子百合,嶺腳里的居民也更加凝聚。
在復育起步後,嶺腳里也配合新北市政府社區規劃師專案,由輔大景觀學系協助舉辦「在地導覽員」,將艷紅鹿子百合結合社區原先人文景致「蔡家洋樓」和自然景觀「嶺腳瀑布」等等,發展成為社區觀光。由在地居民當起導覽員,讓遊客能充分認識嶺腳里,嶺腳里輔大景觀系專案負責人陳亭妤說:「社區營造的精神在於促進社區公共教育,產生互動空間。」因此,她希望嶺腳里能夠藉由復育工作凝聚居民的向心力。
然而,在越來越多遊客知道嶺腳里的特有百合花後,林瑞祺擔心艷紅鹿子百合會遭受人為破壞,他說:「每年花季過後,都會發現有很多人為的折損。」因為艷紅鹿子百合的鮮豔色彩,有別於一般的百合花,許多人會順便摘一朵,想回家栽種,因此造成了花的折損,除了請社區居民幫忙提醒遊客外,林瑞祺呼籲民眾「用眼睛觀賞」,也希望能將艷紅鹿子百合發展為經濟作物,在可以購買的前提下,減少復育花朵的破壞。
採訪側記
來到嶺腳里,可以感受到這裡的舒適環境,除了能一邊欣賞自然景觀,還能在此坐下來愜意的喝杯茶,遊客們說:「我們常常一群人來這散步!不覺得嶺腳里真的讓人感覺很舒服嗎?」在嶺腳里沒有城市的喧擾,也沒有灰濛濛的空氣,反倒是來自大自然的寧靜,空氣也格外新鮮,就如同里長說的:「這裡很宜居」。
里長一邊導覽,也一邊將花旁的雜草拔起,可以看出里長對於這些艷紅鹿子百合的用心照顧,我想若是瀕臨絕種的動植物都能受到重視,應該就能守護台灣多樣化的自然景觀了。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花」現嶺腳里 齊心來復育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