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20:01

感染誌 記錄親身HIVSTORY

廖梓鈞、吳珩瑜

感染誌從事的,是關於發聲的藝術。這一個關切愛滋議題的團體,以文字形式,將經過思考、具體化的愛滋感染者生活故事,呈現於大眾眼前。

替自己發聲 「請來幫幫忙」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曾經比喻,這個社會像是有人住在大島,有人住在小島,愛滋感染者就像是被迫輸送到小島的人。他們一直揮手, 向大島上的一般民眾呼喊,請來幫幫忙;但大島上的人,事實上是看不到的。這段影片引發感染誌創辦人蛋蛋想要建立雙方連結的念頭,「不論感染愛滋是否全然負面,都應該被體現在社會的一部分。」

由此,以記錄當代台灣愛滋感染者生活樣貌為出發點的感染誌,在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誕生。不再如過往,有賴其他愛滋服務團體、公益機構替感染者代言,而是自己建構一個發聲平台,讓「感染者幫自己、幫感染者說話」。

一群Positive,寫下HIVSTORY,為自己、為其他愛滋感染者發聲。攝影/廖梓鈞

是真實的生命故事 而非空泛的統計數字

創設官網是感染誌立根的第一步。將愛滋感染者故事、感染者伴侶或朋友的故事、愛滋議題月報、文字專題等,分享在無遠弗屆的網絡裡。藉由一則則活生生的故事,讓社會看到,感染者不是一個空泛的數字,「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跟非感染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感染誌分析研究員妖妖,緩緩地述說。

揭示感染者生命故事的方式,成功吸引讀者加入寫手的行列,進而回饋更多則親身故事,道出自己對愛滋病的切實經驗及感受。這一種貼心的力量,舒緩了寫手本身,也安慰了曾親身經歷的讀者。

「現+發聲 NowON+」

感染誌編輯咖啡說,帶出感染者故事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更清楚愛滋病議題,並能接續討論。而討論的這一步驟,便是透過當面溝通來促成。感染誌共同創辦人小麥期許,站在對立方的人也能出面挑戰、交流想法,激出更多元的思辯。

二〇一八年開始的年度計畫「現+發聲 NowON+」講座,安排不同生活情境下的愛滋感染者現身說法,和各主題領域工作者或學者,及與會者多方對話。揭露愛滋感染者生存樣態的同時,思考與檢討現行台灣就愛滋領域醫療、行政、法律等體制的弊病和困境。

「現+發聲 NowON+」年度講座,四月份以「病與醫,一定藥嗎?」為主題,談論愛滋感染者服用藥物的心路歷程和所遇困境。攝影/廖梓鈞

妖妖表示,「很少看到老爺爺、老奶奶領糖尿病或高血壓的藥,會擔心被別人記得。可是愛滋感染者在領藥時,是會害怕被別人認出病人身份的。」醫藥方面,不僅有領藥環境不友善的狀況,還有著指定藥局數量不足、醫療資源分配城鄉差距等疑義。

法律層面,政府訂定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看似保障愛滋感染者權益,卻又將愛滋病提領出來,再規範出有標籤意味的愛滋蓄意傳染條例。法規的存在,使得感染者更加害怕自己的病情曝光,連帶影響就醫及服藥意願。咖啡透露,甚至有感情糾紛的情侶,在分手後利用法條,故意攻擊對方的案例。

遞送機構諫言書 「可能是瘋了」

此外,感染誌也發現,外籍感染者健保給付的困難、校園愛滋教育不正確等情形。這些由感染者親身體悟到的問題,成為了感染誌推動希望的養分。他們將在年度系列講座結束後,就每一場講座所觀察、探討的領域內容,加入更貼近愛滋感染者需求的考量,以及專業人員分析未來政策能夠改變的部分,整理出版成議題月報、當日講座論及機構諫言書,遞送至權責所屬機關,提供政府與民間機構向前、改善的建議。

蛋蛋害羞地稱這樣的舉動「可能是瘋了」。但顧及到不是每一個愛滋感染者都有勇氣走申訴管道,感染誌當仁不讓地扛起這份任務。即便訴求信件可能石沉大海,「至少感染誌釋出了誠意,讓政府、民間知道我們在說什麼、做什麼。」

感染誌協力宣傳的義賣品,以猴與熊的圖樣,期望不論身份為何,都能「猴熊+U.異同加油」,為愛滋病盡一份小小的心力。攝影/廖梓鈞

採訪側記

不甚了解愛滋病的大眾,不免直觀認為、想像,愛滋感染者一定是不潔身自愛、咎由自取。但,事實不然。採訪當天,有位講者述說,自己都有做好安全防護,也無接觸蓄意傳染的對象,不知道為什麼還是中標了。這份無奈可能是個案,也可能是部分案例的縮影。不論統計數字多寡,都曉諭了我們一件事 — — 少一點妄自論斷,多一點設身關懷。

延伸閱讀

71恩典藥局 不只是調劑愛滋處方

紅樓部屋 快速友善的愛滋篩檢站

辦展扭轉大眾迷思 愛滋與一般慢性病無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感染誌 記錄親身HIVSTOR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