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10:01

勵馨「多陪一里路」 重建受暴婦女生活

陳俞均、李旻潔  / 台北市

「我覺得自己被打到要死都沒有關係,但是看到孩子被打的時候,我就知道不可以。」當受暴婦女決定離開暴力不平等的關係時,將遇到經濟、二度就業和租屋等問題,勵馨基金會致力陪伴受暴婦女面對新生活的難題,走向健康、自主的日子。

「多陪一里路」計畫 經濟住宅關係齊努力

勵馨基金會因為看見弱勢婦幼的需求,以及了解到服務對象在往後日子中,仍需要持續陪伴等因素下,於二〇一二年,推出「多陪一里路」服務方案,著重於幫助這些受暴婦女和弱勢少女,給予關注且伸出援手。資源發展處資深企劃專員蔡佩伶表示,勵馨基金會也在積極籌措經費,希望為更多的受暴婦女提供完善的幫助,創造社會更大效益。

一進入勵馨基金會就能看見這件大型的裝置藝術,這是馬來西亞籍風鈴的作品。包紮的紫緞帶就像保護殼一樣,給予受暴母親層層的保護。同時也是一個自我治療的藝術創作過程。 攝影/陳俞均

勵馨基金會研究發展處總督導杜瑛秋,擔任社工已二十一年,她指出政府提供在這些弱勢婦女上的資源,偏重緊急、短期,屬於前端部分;當弱勢婦女危機解除後,開始需要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困境,而勵馨就在這階段提供資源和協助,陪伴她們走向自立自主的道路,因此該計畫取名為「多陪一里路」。

多陪一里路專案服務,從「經濟」、「住宅」和「關係修復」三方面幫助弱勢婦幼。經濟方面,從協助就業、就業訓練到實質的經濟救助,讓弱勢婦女能經濟獨立;住宅方面,提供獨立宿舍、陪同找房、房租補助等,協助弱勢婦女重新找回家的感覺;關係修復方面,依照個案自身意願,選擇回到原生家庭抑或獨立生活,並且修復親子、親屬和自我等關係,也在社工的輔導下,建立新生活的支持網路。

陳設在勵馨基金會多陪一里路的相關文宣,旁邊的美姿鞋墊和保養品組合,都是捐款滿額禮,希望藉由特色滿額禮,增加大眾的捐款意願。 攝影/陳俞均

自立生活之路難行 勵馨陪伴一起克服

根據勵馨基金會二〇一七年的資料指出,在二〇一七年,和婦女同住的兒少高達三百二十八人,又以七至十二歲的學齡兒童佔百分之四十五,零至六歲的嬰幼兒則有百分之三十六,照顧壓力負擔沉重,更考驗她們脫離家庭暴力,邁向自立生活的決心。

勵馨研發部專員盧詠麗分享一起服務案例,阿珍是六個孩子的媽媽,當她決定脫離暴力生活時,最大的孩子十三歲,最小的雙胞胎才兩歲,其中一名雙胞胎甚至被診斷出有自閉症,除了就讀國中的老大老二外,其他四名小孩都跟著阿珍生活。

不過阿珍隨即面臨到許多問題,包括四名孩子的托育和照顧,以及能容納五人的安全住所,以及阿珍必須回去大夜班的工廠工作。同時,和前夫前婆婆的訴訟仍如火如荼在進行,自身也因為家暴而面臨到的心理創傷等等。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都在勵馨社工和阿珍的努力下,一一克服。

盧詠麗回憶起,當二手家具進駐他們的租屋時,阿珍看到「家」逐漸有家的樣貌,有櫥櫃和衣櫃可收納衣服,孩子們也不用在地上吃飯,能在餐桌上用餐,不禁流下感動的眼淚,或許生活仍會有變動,但是阿珍仍表現出堅毅的一面,認為生活的每一次改變至少都有一些前進,這樣讓她感覺到安慰許多。

受暴婦女重展笑顏 政府司法社會仍須改進

「讓受暴婦女知道暴力不是他們的錯。」杜瑛秋神情中透露不捨的表示,在多陪一里路的計畫中,陪伴受暴婦女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她們也漸漸了解,家庭的暴力並不是自己的問題,並且對自己開始有自信,不再畏縮害怕。

杜瑛秋侃侃而談多陪一里路計畫的和自己接觸的案例,眼神中盡是對家暴婦女的不捨,還一度哽咽到說不出話來。攝影/李旻潔

杜瑛秋也認為政府在資源方面仍需加強,像是托育、經濟和租屋等層面,實際能運用的資源仍然不夠;司法層面,判決應該重視被害人的立場跟意願,像是孩子目睹爸爸嚴重暴力的一面,因而心生畏懼。在訴訟時,司法應考量到孩子在之前生活中「看到什麼畫面」以及「遭遇怎樣的處境」,而非採用強制手段,要求仍需要和父親見面。

社會應該要破除迷思,不該有「是不是你做錯什麼事情,所以你先生打你?」的思考邏輯,應以包容的方式面對,社會的不友善,是受暴婦女走向自立生活的絆腳石。杜瑛秋也呼籲,夫妻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溝通,並從教育落實性別平權。

採訪側記

一進勵馨基金會就被其中的裝置藝術、和擺飾吸引,藉由資源發展處資深企劃專員蔡佩伶的一一解釋,對於勵馨基金會中的每一個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採訪的過程中,看到杜瑛秋因為提到個案故事而眼眶泛淚,能深刻體悟到社工的工作不僅是幫助個案,更多時候是情感的投入。

延伸閱讀

幫助女性勇敢走出框架 台中女兒館

規劃旅行 療癒受暴婦女創傷

馨工房 為弱勢婦女找到新方向

熱心社會企業 翻轉大樹社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勵馨「多陪一里路」 重建受暴婦女生活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