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20:01

宜蘭鳳梨屋結合環境保育 大自然中享受露營趣

呂欣玫、李映岑  / 宜蘭縣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鳳梨屋水上莊園(以下簡稱鳳梨屋),在符合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建造露營地,為了維持原始自然地貌,不惜花費大量成本,使用自然工法建造營區及養殖場,並在保護老樹、復育螢火蟲及有機農業上努力,希望營利和環境保育能夠達到平衡。

從營區到養殖場 自然工法無處不在

鳳梨屋是以養殖場為核心的露營區,追溯到二十年前養殖場的歷史,營區總管黃國全說:「當時,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就是發跡於員山鄉,從事伐木工作,在王永慶離開之後,他的工人就留在這邊,開始經營養殖場,後來輾轉交到我們手上。」

黃國全雖已年過六十,卻認為必須退而不休、活到老學到老,和全家人在宜蘭縣員山鄉營建露營區,當作事業的第二春,重新出發。從二〇一四年開始,無論是營區還是養殖場,鳳梨屋皆使用對環境衝擊最小的自然工法來開發這片荒地。

首先是營區核心養殖場的建設,之所以在員山鄉設置養殖場,是因為宜蘭擁有得天獨厚的雪山山脈泉水,冷水特性(長年溫度為攝氏十五至十八度)加上通過SGS認證乾淨無汙染的水質,相當適合飼養高冷魚類 — — 鱒魚和西伯利亞鱘(鱘龍魚的一種)。

接著,再依照此兩種魚類的不同特性,採用自然工法 — — 「梯田式養殖」,即是由高而低、一階一階的建設養殖場,黃國全說:「將西伯利亞鱘養在鱒魚下方的池子裡,第一是因鱒魚的生長環境較嚴苛,怕污染水源對鱒魚不好,再來當水流到下面時水溫剛好適應鱘龍魚(攝氏二十度)生長,雖然也可以把鱘龍魚養在另一邊,但就會浪費水資源。」

而採用此種自然工法還有三種目的,第一,是不刻意將土地剷平,保留原始地貌;第二,是確保水質乾淨,階梯式的水流會比較湍急,較不容易沉澱汙染物;第三,即是友善餵養。營區主任黃志文表示,每一個池子的鱒魚大小都不一樣,等長到一定程度時就要往下一階走,因此越靠近下方的池子,鱒魚會越為成熟,而用梯田式養殖把上面的魚往下趕,就能避免牠們在搬運過程中受到外力壓迫而受傷。

最後,梯田式養殖從上方流下來的水因有魚的排泄物及飼料殘渣,所以在養殖場下建造「生態沉澱池」,讓汙染物沉澱在這個池子中,便能避免污染其他環境及水質。

再來則是營區的建造,在鳳梨屋整個營區的規劃中,雖充分利用土地,卻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例如不刻意剷平土地,而是在傾斜、不平整的地形上設置木棧板供露友擺放帳篷,也完整地保留原始森林,不僅能避免水土流失,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更令人賞心悅目。

在營區中放置木棧板供露友擺放帳篷,以解決土地傾斜的問題。 攝影/李映岑

拜訪過鳳梨屋數次的露友張國財說:「這邊依地形營造環境,保留了大量原始樹林,看過去一片綠油油的景象讓人覺得很舒適,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到這裡。」

另外,關於營區旁的頂粗坑溪,則是鳳梨屋向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申請,用自然工法固定河道,不用混擬土,而是全用河裡撿的石頭來建造,黃國全說:「這種作法當然比較費時費力,但為了符合生態在所不惜。」鳳梨屋開發這片荒地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絕不能為了省下時間及金錢而忽略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移植老樹、不斷造林 保育珍貴原生樹種

重視環境保育的具體做法,移植老樹也是其中之一。從前員山鄉許多珍貴的台灣原生樹種,因商業利益遭到大量砍伐。而鳳梨屋不只保留原始森林,還在搶救老樹,及復育台灣原生樹種上不遺餘力,對黃國全來說,樹木是有生命及感情的,老樹更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鳳梨屋搶救的第一棵老樹是來自桃園的老樟樹,當時黃國全得知友人為了蓋工廠,不得已犧牲從小陪伴他長大的老樹,因此,黃國全決定接手將它移植到鳳梨屋。從請教園藝專家如何移植老樹,到吊掛、裝運都必須非常小心,花了將近十萬塊終於讓老樟樹在員山鄉落地生根。

還有另一棵從宜蘭市運回來的樟樹,當時樹的主人為了騰出更多田地種菜而砍樹,但黃國全一接到這個訊息就連夜把樹運回來,而現在鳳梨屋又接洽了一棵新北市八里的大茄冬樹,黃國全說:「我們一直放訊息告訴大家有不要的樹可以由我們來種,雖然這邊樹很多了,但還是希望繼續搶救,甚至規劃以後成立一個老樹園區。」

鳳梨屋中的樹木很多,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使環境更為舒適、愜意。 攝影/李映岑

保存老樹除了能儲水及淨化空氣,也能維繫人與樹木間的感情。黃國全表示,在將樹運過來之後,會拍照給原栽種的主人看,像是那棵來自桃園的老樟樹,樹的主人當初也很捨不得,因為他小時候就是坐在這棵樹下長大的,他來看老樟樹後也很開心,鳳梨屋隨時都歡迎原栽種者來探望以前陪伴多年的老樹。

黃國全說:「能保護的我們都盡量去保護。」員山鄉有許多珍貴的原生樹種,像是台灣三大奇木之一的的肖楠木,及台灣原生種九芎都被大量地保存下來。在營區中也可看到許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樹種,像是早期被用來作種植蘭花材料的蛇木,及因外皮具有香氣、從前常被剝皮當作藥材的台灣肉桂,數量雖稀少卻能在營區中安然地存活下去。

營區內的樹木再多,也未曾停止保育的步伐,連初次來到鳳梨屋的露友都能深深認同其作法,露友謝鈴玉說:「刻意去保留台灣原生種是很好的,他們不斷的在種樹,如此對生態圈的發展相當有益。」

營造無毒環境 與大自然萬物共生共存

因為農藥的殘害,小時候到田裡抓泥鰍、摸蜆仔、撿田螺的光景已不復見,這些生物越來越少,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因此,黃國全將鳳梨屋打造成一個完全無農藥、無毒的環境,目的是復育宜蘭的原生種,讓小朋友還能到溪流中打滾、把玩水中生物,重新找回童年的記憶。

鳳梨屋復育宜蘭原生種的方式,便是向宜蘭農家收購田螺,並放在溪流中使其自然繁殖,而為了避免破壞環境,營區內禁止噴灑農藥,所有的除草工作都是員工一個一個用手去拔,每一個細節都必須講究,只希望能成功復育宜蘭原生種。

鳳梨屋努力地在溪流中復育田螺及泥鰍,欲找回兒時在田裡玩耍的記憶。攝影/李映岑

除了田螺和泥鰍,鳳梨屋也致力於復育螢火蟲,而螢火蟲的生存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乾淨的水質,第二是全天然的自然環境,一旦有了人為的施工破壞,螢火蟲就有可能變稀少甚至滅絕。其實,營區旁的長嶺路上本有許多螢火蟲,而開發使其數量減少,於是鳳梨屋便請來台灣大學及宜蘭大學昆蟲系的教授做顧問,以改善螢火蟲的生長環境。

為了營造螢火蟲的生長環境,鳳梨屋特別在長嶺路上買下一塊地,在這塊地上少有除草工作,也不像營區其他地方設有燈光,盡量避免人為活動干擾螢火蟲生長。此外,他們也積極地投其所好,吸引螢火蟲到此繁殖,黃國全說:「陸生螢火蟲會棲息在野薑花及水茄苳中,吸取它的蜜汁,而水生螢火蟲會依附在螺中,吸取它的養分,所以也在水中放了很多螺類吸引螢火蟲。」

無毒環境的理念也應用在有機農業中,黃國全的母親將另一片荒地整頓成菜園,以不噴灑農藥的方式種植有機作物,並用馬糞和其他土混和製成無毒肥料,讓原本屬於大自然的產物再回到土裡循環。

經過一番努力,黃國全的母親將荒地整頓成菜園,由鳳梨屋全體人員共同維護。攝影/李映岑

雖然無農藥的作法吸引許多昆蟲前來拜訪,但卻不會刻意趕走這些生物,因為和大自然萬物共生共存才是鳳梨屋的核心宗旨。黃志文說:「蟲吃完了才輪到我們吃,雖然長起來不好看,但吃起來很甜,員工也都吃得很開心。」

鳳梨屋雖是營利事業,但開發營地的每一個環節都和環境保育緊緊相扣,這樣的露營地不僅不會破壞山坡地,還能為維護大自然盡一份心力,也讓來到鳳梨屋的每一位露友都能沐浴在如此天然的環境中。

鳳梨屋努力在營利與生態保育中取得平衡。 攝影/李映岑

採訪側記

來到鳳梨屋採訪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營區相當大,走到哪都要爬坡,後來才知道這是為了保留原始地貌,而依地形營造環境。採訪時不難發現黃大哥(黃國全)對於環境保育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知識也相當充足,雖然他總是謙虛地說這都是一路走來請教各界所累積而成,但還是不得不佩服他將知識學以致用的功力,而營區中仍在規畫的許多環境保育計畫,也證實了黃大哥的確「活到老學到老」,實在難能可貴。在採訪尾聲黃大哥甚至熱情的請我們吃「烤鱒魚」,真是令人想一再拜訪鳳梨屋呢!

延伸閱讀

不畏政府財團施壓 勇敢為「樹」發聲

紫斑蝶保育行動 喚起台灣人土地關懷意識

以「綠洲」串聯 挖掘被遺忘的美麗水文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宜蘭鳳梨屋結合環境保育 大自然中享受露營趣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