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儀、徐薰懋
需要愛的地方就能聽見「普繆思客」的歌聲。十年前,成立之初還僅僅是個學生樂團的「普繆思客」,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能力帶給社會更多正能量,因而成了公益服務性質的樂團。他們用音樂、用表演關懷各個組織,藉著悠揚樂聲傳遞最純粹的溫暖,將愛的篇章唱進社會的各個角落。
二○○八年,一位高雄的音樂老師鍾佳玲,串起了一群熱愛音樂的高中生們,樂團「普繆思客」因此成立,而老師也就此成為普繆思客的團長,帶著這群孩子們展開他們的音樂旅程。最初,普繆思客只是單純希望「秀」出他們的音樂表演,但隨著獲得的支持和掌聲越來越多,他們開始思考,是否能夠利用他們的才華和能力,突破單一或商業性的演出,為這個社會做更多的事,讓表演不只是表演。
音樂和歌聲表演的過程是快樂的,普繆思客轉換了樂團取向,從療養院、育幼院、病房到監所等單位的公益表演開始,除了基本的演唱表演外,也加入了舞蹈等和觀眾互動的表演元素。他們透過公益表演服務他人也讓自己成長,從原本接收掌聲的接收者角色,轉而成為傳遞正能量和感動的給予者,開啟了將表演結合服務學習的漫漫長路。團長鍾佳玲說:「我們不是最厲害的團,但我們絕對是最幸福的團,因為我們利己更利他。」至今,這條服務學習之路,一走,就是十年。
曾修習輔導的團員林奕秀說:「音樂和表演能突破在輔導上的限制,透過這樣的方式關心更多人。」音樂是普繆思客團員們共同擁有的興趣和能力,對他們來說,音樂的純粹是傳遞愛的最好媒介。身為樂團歌手的團員林宇說:「不管是育幼院的孩子或是老人院裡七、八十歲的長輩,都能夠透過音樂直接的感受到快樂,我們透過音樂的方式實現樂團將愛傳出去的核心理念。」團員姚凱鈞也說:「從觀眾真切的笑容中,可以看見他們對我們的表演產生的共鳴。」
普繆思客已經連續在台東的林老人安養院服務多年,表演時團員們會走到台下和老人零距離的互動,有的長輩會因為聽到熟悉的歌曲而和成員們搶著麥克風一起歡唱。林奕秀回憶道,曾有一位長輩拉著她談心事,將她當成自己孫女般的聊著自己的過去,也關心著她要好好念書,甚至想掏錢給她當零用錢,而在隔年普繆思客又回去表演時,那位長輩竟然還記得她已經升上大三了。她說:「表演之餘,人與人間的關係和互動是超出言語的,那是很觸動、深刻的情感連結。」
普繆思客的團員數量多達三、四十位,團員們除了來自團長原先任教的學校,以及一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外,其中更因團長曾擔任少年矯正學校的社團老師,因此有幾位團員是來自矯正學校的畢業生。團長在看見他們的才華後給了他們表演的機會和舞台,林奕秀說:「很多出問題的孩子是由於被背叛、拋棄,或是缺乏對人的信任」,這些孩子因為被樂團看見而找回了對人的信任,從出團服務學習和與觀眾的互動中,找到與人的連結,更找到自己的價值。
除了公益演出外,普繆思客也會為孩子們舉辦藝術營隊,希望將音樂和藝術的種子傳承下去。而他們往往能在這些孩子們身上看見音樂驚人的魔力,甚至從孩子們身上有所學習。
二○一七年和多寶藝術學堂合作的營隊中,普繆思客帶孩子們彩繪聞森笛,其中一位自閉症的孩子丁丁,平時表達能力和專注力不足,總被廚房的餅乾飄香吸引走,但沒想到當音樂一下,丁丁竟立刻神情專注,彷彿進入了自己的小世界中,跟上音樂奏出完整一曲,讓團員們為之驚艷。或許丁丁無法清楚的用言語表達她對音樂的熱情,但她的天賦讓團員們看見了音樂超越語言的純粹,更體認到了人們往往被預設的立場所限制,因而忽略了很多孩子的天賦和潛能。
「每次的表演和相聚都像是一次充電。」林宇一再強調,各自有不同生涯發展的團員們,久久一次的聚在一起服務演出後,總會在結束演出後開上數小時的檢討會,會議上他們討論的不僅僅是表演,更重要的是分享彼此從這次表演中所獲得的領悟和成長,林宇說:「讓我們一直走下去的是做公益當下的凝聚力和感動。」他認為拋開外面世界的複雜和壓力,把音樂的單純和感動傳遞給觀眾的滿足感,是樂團一走就是十年的驅力。
「在音樂之下,所有人都是卸下面具而平等的。」林奕秀真誠地說,普繆思客透過音樂服務他人,最終,他們希望讓服務對象不僅止於這些相對弱勢的單位,而能進一步的向外擴散,為更多人的生命帶來正能量,也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感動。
採訪側記
印象最深刻的是約訪之初,團長在看了生命力新聞的網站後表示,「覺得很有質感也同屬本團服務內容,很開心大家一起集氣讓這社會更好。」在採訪時受到肯定和認同讓我們多了更多力量,言語中,也著實的感受到普繆思客這個樂團的親近和溫暖。訪問時,團員們時不時想到什麼就又有感而發的補充感受想法,更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真誠,最後一次的採訪就在和他們自在的像和朋友聊天般的氛圍下,畫下最溫暖的句點。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傳遞音樂的純粹 普繆思客唱出愛的篇章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