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20:01

幫弱勢修繕房屋 也為自己「起家」

傅觀、趙怡然、高珮喻  / 台北市

起家,台語發音為「khi-ke」,是成家立業的意思。「起家工作室」將一群有修繕專長的「無家者」(Homeless),組織成專業工班,希望改變外界對遊民無所事事的印象。這些無家者的專長包括水電、油漆、裝潢、搬運等,工作室提供修繕器具與案源,除了接洽一般家戶修繕,更以弱勢家戶為目標,幫助弱勢家戶整頓居所,也讓工班師傅發揮自己的專長,找到第二人生。

集結修繕師傅 起家創立Homeless工班

為無家者發聲的「芒草心協會」是孕育起家工作室的搖籃。芒草心創辦人張獻忠原為社工,他看到許多無家者過往是工班師傅,身懷技藝,然而,可能因為不善經營自己、不諳人情交際或是健康狀況,空有一身能力卻找不到工作,因而流浪街頭。當時,張獻忠就有幫這群師傅成立工班的想法,這個念頭直到他離開政府部門、創立芒草心協會且協會穩定後,才付諸行動。

二〇一五年,芒草心以「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幫助起家工作室成立,無家者工班上路。一開始,協會尋求一筆二十萬元的小額經費,利用這筆錢購買基本修繕工具,慢慢接洽原本認識或由社工推薦的師傅,摸索營運模式。

對協會來說,籌備之初最大的困難是「協會的工作人員根本不會做工」,起家工作室負責人許哲韡說:「在初期,反而是師傅幫我們很多忙。」因為協會中的大家都沒有經驗,師傅帶著技術而來,所以會告訴他修繕上的知識,例如,裝水龍頭需要什麼器具、如何安排施工順序、該怎麼分辨工具好壞。藉由溝通、學習,起家跟師傅們一起克服這個門檻。

在整個運作流程中,起家就師傅的建議購買修繕工具,同時在接洽一般修繕案時,為師傅爭取更高的薪水。另外,也要尋求能讓師傅發揮所長的案源,許哲韡解釋:「有些案子比較複雜,我們的工作就是跟案主溝通,直到將工作分類、整理成師傅們確實能負擔的程度。」透過這些協助,起家給予師傅系統上的支持。

起家工作室發起募資時以木作工藝品作為回饋。 攝影/趙怡然

這筆經費讓起家執行了幾個一般家戶修繕的案子,得到一些獲利,同時以較低價的費用幫助了一些弱勢家戶解決油漆、水電問題。不過,當工具漸漸齊了、經驗也正要累積時,錢用完了。因為專案規模小,許哲韡嘗試向政府申請經費卻處處碰壁,恰好台大創創學程得知這件事,便來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二〇一六年,由台大創創學程學生負責包裝故事、行銷推廣的募資計劃上線,從此,藉由小額募資,起家工作室也因此獲得金援,讓工班能夠運作下去。

助人也助己 以技術牽起與人的連結

「自助助人」是起家工作室的核心理念。

社會眼光常把無家者視為需要幫助、無行為能力者,但其實透過支持、鼓勵,一部分的無家者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術去爭取一些薪資。相對地,獨居老人、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等弱勢家戶可能缺乏經濟資源,沒有足夠的錢改善居住環境。起家建立師傅與弱勢者的橋樑,讓師傅用專業技術幫助弱勢家戶整頓居所,在這個過程中,工班師傅與人建立連結、自信,弱勢家戶也獲得改善,共創更好的生活。

無家者張健民的家鄉在屏東,原本的職業為沙發床師傅。五十歲那年,他來到台北後求職屢屢受阻,「沒有人給我工作,雇主說他們不想要請年紀這麼大的工人,雖然有留下履歷表等通知,不過都沒有下落。」平常,張健民在龍山寺一帶活動,他當過一些臨時工 、陣頭,也在馬路口當廣告單派遣員。

張健民透過社會局接觸到起家工作室,初次接觸起家後,發現自己會做工班裡的工程,抱著「試試看也好」的心態加入,一做就是三年。在起家的專案中,張健民是拆除師傅,他說,起家的工作是讓專業的師傅能夠找到新的工作,「只要起家聯絡我、給我工作,我就會繼續為他們做。」

張健民過去是沙發床師傅,因年紀大找不到工作而流浪街頭。 攝影/趙怡然

有次快要過農曆年,張健民還特別探望之前他協助修繕住屋的屋主阿嬤,他跟阿嬤說:「阿嬤,這個房子我幫你整理好、修理好,這樣你住的比較舒適 。」對張健民而言,起家工作室給他帶來很大的改變,因為「我有這份能力幫助別人,我也覺得很棒、很快樂 。」同時,一份能勝任的工作讓健民先生有了目標,心情與精神都變得比較好,否則過著起居都在室外、整日漫無目的的日子,讓人沮喪,也容易胡思亂想。

看見改變 成為無家者的支柱

起家成立近三年,前後接觸三十餘位師傅,許哲韡提到,師傅流落街頭的原因很多,除了不會經營自己,身體問題是另一個根由。有些師傅年齡漸長,或過去曾受到工傷,很難在靠體力吃飯的工地現場找到工作,即便師傅技藝堪稱精湛,一樣會因為健康問題而失業,於此同時,像起家工作室這種非營利團體的協助就非常重要。

「師傅可以從我們的專案中累積經驗,累積到一定的經驗後,他們甚至可以自己去幫別人做裝修。」許哲韡說,有師傅累積了裝修小套房的經驗,現在他已能夠獨立接案,且賺取足夠支撐生活的薪水。即便師傅獨立接案,起家仍盡力支持,如果師傅們要借工具,起家還是會協助。

在參與起家的過程中,許哲韡亦能感受到師傅們的轉變。平常在公園、街上看到無家者時,會覺得他們想把自己藏起來,不過,當進入工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許哲瑋說,師傅們會跟他討論工程,他能夠感受到師傅們想要完成的意念,「不會遲到」是讓許哲韡印象深刻的點,常常是他自己遲到,而師傅們早就在工地等待。師傅們口頭不會說自己更有自信,但就是能從態度上感受到他們的改變,「尤其,當師傅們感受到這個工作是在幫助人的時候,他們很願意多做一點。」

許哲韡說,參與起家最大的收穫,是「有更多機會去看跟你不一樣的那些人。 」攝影/趙怡然

持續著重修繕 既成家也立業

在起家工作室成立之初,許哲韡只是抱著「Homeless這個領域沒有人做過工班」的嘗試心態加入,隨著工具與經驗累積,他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很多理念層面與實際層面的取捨與配合。」

對於起家工作室未來發展,許哲韡期望能與其他關注弱勢關懷的民間團體合作,如伊甸基金會有在做身心障礙修繕,他們會跟廠商配合、找工班,而起家就能成為他們的工班。但回到根本,起家目前仍會將目標著重在做好修繕,因為修繕專案不但能賺錢,同時對師傅的自我實現有所幫助。

此外,起家工作室想強化「弱勢修繕」,把自助助人的精神繼續往上推。許哲韡發現,師傅們當然不像社工具有專業的技術與知識,但因為在某個階段他們都經歷過這樣的生活,他們非常能夠同理弱勢者,「自助助人的過程是很療癒的,這些師傅走進弱勢住屋的時候,他們比你還了解狀況。」許哲韡說。

「成家立業」也許不是弱勢者與無家者共同的目標,然而,幫助弱勢者「成家」,讓居住環境獲得改善;讓無家者「立業」,為師傅帶來穩定收入,於是,「起家工作室」為雙方導入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自助助人不僅讓無家者翻轉對自己的想像,也給師傅們自我實現的機會。攝影/趙怡然

採訪側記

張健民一身黑色服裝,由於察覺他不諳國語,因此全程以台語進行訪問。他笑得十分靦腆,有問必答,訪問到一半,我突然發覺他應該是特別洗過澡、打理過自己,慎重的看待我們的到來。聽他敘述自己的經歷與心情時,我多次覺得,也許難得有人這麼認真聽他說話,所以他小心翼翼地、興奮地、流暢且完整地說出可能很久沒有向外人表達的心裡話。與健民先生約在龍山寺前廣場,誠實地說,在訪問之前我對遊民聚集之地並沒有好感,甚至擔心無法與受訪者溝通,然而,預設並未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久違的且愉快、動人訪問。

延伸閱讀

舊物革新創商機 街友不再漂泊

人生百味 讓街頭多一份溫暖

剩食變盛食 點亮台北街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幫弱勢修繕房屋 也為自己「起家」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