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一珩、李鎵妏 / 新北市
每到晚上,火車站、街頭、公園,會出來一些或拖著紙箱,或裹著睡袋的人,他們找好自己滿意的地方,就地躺下,以此度過了無數個晚上。之前台灣人習慣稱這群人為「流浪漢」或是「遊民」,現在人安基金會更想把他們當成街頭上的朋友,幫助他們走出人生的陰霾,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其實你白天看到那些在艋舺公園下棋的阿公阿嬤,他們只是白天無處可去才總是在那裡,不是真正的街友。」人安基金會公共關係暨社會資源部的施怡欣笑著解釋道。街友都是晝伏夜出,這群人因為經濟、家庭、健康等種種原因而無家可歸。
有些是因為經濟大環境不景氣,還不了貸款或是無法支付薪水,自己辛苦經營的事業一夕之間崩塌,身心受到極大創傷而流落街頭;有些因為身體障礙無法獲得雇主青睞,政府的補助金只是杯水車薪,為了不餓肚子,他們只得放棄住所;還有因為家庭狀況而無奈成為街友的更是不在少數。
施怡欣說起曾經在台北火車站遇到的阿嬤,感嘆不已。阿嬤因為一些糾紛被兒子和兒媳趕出了家,一方面阿嬤年事已高無法自食其力,另一方面由於在法律上阿嬤的兒子與兒媳仍有贍養的義務,導致阿嬤無法申請政府的補助。
人安基金會知道了阿嬤的情況後,設法幫助阿嬤爭取到政府福利,至少讓阿嬤有地方可以被安置。但阿嬤一概拒絕,只因為她無法忍受自己與兒子分離,每每談到這個,阿嬤總是會落淚。「他們不是沒辦法解決問題,只是自己不願意面對。」施怡欣如此說。
以天地為家的街友們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們大部分因為身障或是學歷較低的問題,始終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通常在白天做一些類似舉牌的零工,可是收入根本無法在台北市租住一個像樣的住所,何況還有溫飽問題要解決。
施怡欣曾遇到一位腳跛的街友,之前是貨車司機的他因為車禍,不僅腿腳行動變得不便,同時也丟了工作,沒有雇主願意僱用一位腳跛的司機。他沒有家人,更沒有存款,因此流落街頭。偶然之間,他來到了人安基金會為街友服務的「平安站」。在站裡不僅得到了幫助,同時幫助其他街友煮飯,去夜訪其他街友們。漸漸的,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恰逢有人來到平安站招工,協會將他轉介到適合他的工作。現在的他,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再流浪。
街友們想要自立,其實有很多機會。施怡欣說協會陪街友們去面試時,並不會點明街友身份以求得雇主照顧,他們希望雇主能看到街友們認真的一面。施怡欣表示很多街友的情況複雜,「他們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群好手好腳不去做事的人。」協會也會遇到並不在乎街友個人情況的雇主來招工,只要街友願意,很多地方都歡迎他們。
人安基金會成立於二〇〇二年,二〇一七年服務街友達一百二十萬人次,包括防饑、防寒、三節(中秋、端午、春節)活動等服務。基金會通過這些服務,想告訴街友們其實他們不是一個人,生活不能自暴自棄,仍有人在關心著他們。
除了街友,人安基金會社工部的陳姿君志工介紹,目前基金會也向缺食者發放愛心餐券,餐券正面印有基金會和合作店家的章,並寫明可兌換的品項,避免店家和街友發生誤解。社工員李玉琪也介紹了基金會通過教授烤地瓜技術救助清寒婦女的服務。在評估是否適合該方案之後,基金會提供給這些婦女們三個月免費的地瓜,同時提供烤地瓜工具,也和地瓜商合作,保證婦女們買到的地瓜一年四季都是均價。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服務於雖然有家可歸但生活困頓,隨時有可能成為街友的社會邊緣人。
服務的對象變廣,方案也越來越多,可是工作人員卻只有三十位,施怡欣坦言並不容易,社會大眾的幫助毫無疑問是能讓服務做下去的最好動力。施怡欣說:「服務一做下去是不能停止的,我想這是對協會和街友來說最好的事情。」正是有了這些幫助和關心,才能把困於過去失意的街友們拉起來,重新開始嶄新的生活。
採訪側記
人安基金會的辦公室掛滿了很多感謝狀,從這些掛滿牆壁的一字一句裡可以看出,每個重獲新生的街友對協會有多感激。協會的志工之間也極有默契,當談到愛心餐券時,就有志工幫忙把餐券實物拿來給我們看。採訪結束也接近協會下班,我們可以聽到志工們在一起談論的歡笑聲,我想他們之間的感情一定很好。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人安基金會 向街友傳遞希望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