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苡芊、林臨君
駛離喧鬧繁華的臺北市,來到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湖田社區,離市中心不過幾公里遠,空氣中卻呈現一種自然的芬芳,這裡是台灣蓬萊米的發源地,更是世界少見與國家公園共生的都市型農村社區。
竹子湖地區是由三個盆地地形組成的,曾經是大屯火山爆發後所形成的堰塞湖,當時湖邊種滿了大量的竹子,竹葉在起霧的湖面上隨風搖曳,故稱此地為竹子湖。如今竹子湖地區的湖水已經退去,搖身一變成為臺北市的世外桃源-湖田社區。
湖田社區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核心地區,是臺北市佔地最廣的社區,當地早年以種植稻米、蔬果維生,近年來精緻的花卉名聲遠播,每年三、四月的海芋季以及五、六月的繡球花季總是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湖田里里長曹昌正表示:「我們這邊是從傳統農業轉型成休閒農業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湖田社區是台灣高冷地蔬菜最早的發源地。」湖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如說。現在以高冷地蔬菜為名的梨山還有宜蘭的四季、南山都是來湖田觀摩之後才回去開墾山坡地,雖然開發早但可以耕種的面積卻不大,後來種植高冷地蔬菜的地位就被取代掉了,為了讓小小的地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自一九九一年左右湖田社區的居民便開始種植海芋發展休閒觀光,最初是在馬路旁販賣,後期則開放民眾直接進到花田裡面拔花、拍照。
雖然成功轉型種植精緻花卉,但湖田地處國家公園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法令並不利於社區發展,尤其在於農業生產的設施上,社區內建築物的限制嚴格,種植香草、花卉的溫室不能超過三公尺,跟中南部動輒五、六公尺的溫室比起來很難種植出有競爭力的作物,且居民自家的田裡不能鋪設石頭路,一下雨就滿地泥濘容易滑倒等等,這些都使得湖田社區的發展受到限制。
「對於國家公園內的水土保持我們是絕對支持,但如果限制太多真的是在剝奪我們的生計。」理事長陳永如說。在民眾長年的與陽管處協商之後,自二〇一六年開始了民眾自體改造計畫,由民眾自行提出規劃,交由陽管處審查,未來將比照外面一般的限制,在不會破壞到生態環境的範疇內讓民眾可以自行改建房舍。
另外湖田社區在今年也向農委會申請休閒農業專區的劃設,未來社區內的休閒農場在設置與經營上,會依據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來進行,確保了湖田休閒農業的品質,也為農民增加一層保障。
除了高冷地蔬菜與花卉外,竹子湖也是蓬萊米的發源地,日治時代初期台灣只有在來米,但日本人吃不慣口感較硬的稻米,便從日本本島運來米種在竹子湖試種,在一九二六年試種成功後,稱之為蓬萊米。
有著在台灣稻米史上重要的地位,早期湖田社區在發展時,有個很重要的共工精神,一起耕田互相分擔工作,但自從開始發展休閒農業後便各自為政,共工的精神幾乎消失了,為了拉回居民的情感,在當時還不是里長的曹昌正帶領下,二十幾位居民成立了穀東俱樂部,嘗試把蓬萊米在湖田復育起來。
穀東俱樂部結合居民以及在地中小學的力量,讓湖田、薇閣國小的學生與參加的穀東們體驗插秧、收割的樂趣,等到每年十二月稻穀製作成稻米後,會舉辦新嚐米活動,邀請穀東們一起品嚐自己種出來的稻米。「現在大家來這邊都看到海芋、繡球花,但是在蓬萊米的發源地如果看不到稻米是不是一個缺憾?」里長曹昌正說,雖然以現在的種植技術,已經不需要在原種田育種就可以種出很好吃的稻米,但竹子湖的蓬萊米在台灣農業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未來若是想參與蓬萊米復育活動的民眾,只要繳交一萬元的入穀金,就可以體驗整個農事的過程。
雖然竹子湖地區是以休閒觀光為主的社區,但他的自然環境仍然維持的相當良好,社區對當地的店家嚴格把關,將餐飲業使用過的廢水先排到海芋田裡,經過土壤過濾再流入到河川,因此湖田裡的河川清澈見底,還能看到許多小動物在沿岸活動,將生態維持得相當良好。
目前湖田社區正在積極發展觀光產業,除了申請休閒農業專區的劃設外,也鼓勵居民發起DIY體驗活動,推廣生態旅遊,並在每年舉辦的花季活動做更詳盡的規劃,增設大型垃圾桶、把花季時臨時設置販賣當地農產品的攤販整理好,並增加友善店家開放廁所讓遊客方便,希望遊客在近來湖田觀光的同時,也要愛惜這片土地,讓他能夠長久的經營下去。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是我們第一次去到陽明山竹子湖,離士林不過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卻彷彿走進一個很天然的山林中,可以看見鴨子在河邊自由走動、繡球花在一片綠意中綻放,午後太陽微微露臉,河水將陽光反射在兩旁的步道,真的好像來到了仙境一般。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居民小力量 打造湖田農業新村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