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10:01

傳指尖技藝 謝源張的米雕故事

翁至成、陳臆婷  / 基隆市

異於工廠模板產製出統一規格的玩具,在這裡,每個捏麵人偶都是由「他」親手創造出來的,不僅獨一無二,更難能可貴的多了份文化感與人情味,他是文化部所認證的米雕技藝保存者 — — 謝源張,而米雕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捏麵人」。其矢志推廣米雕,創立「雞籠米雕藝術學會」,除了改良材料,作品更結合自己善長的油畫、國畫等繪畫技法,讓米雕顛覆過往小型工藝品的印象,躍升成大型「藝術品」;然而,這項充滿傳統味的技藝正面臨失去年輕人繼續傳下去的困境。

承襲父輩的文化推手

在基隆土生土長的謝源張,其父親謝九如是一位道地的總舖師,平時除了外燴辦桌,每逢農曆七月,也會應景製作雞籠中元祭所需要的「麵粉尪仔」(捏麵人)。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下,謝源張自然少不了在爸爸身旁幫忙辦桌的體驗,耳濡目染之下,慢慢地熟悉米雕製作和中元普度的傳統規矩。

而雞籠中元祭此一祭典,是為「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之所以會和其他地區的中元祭存在顯著差異,是因為有著一段沉重的歷史淵源。

離不開中元祭典 米雕的藝術價值

早期來雞籠生活的泉州人與漳州人,因為水源、商業、信仰等因素,加上祖籍劃分意識分明,居住長久以來難免產生摩擦,終在一天爆發出一場嚴重的漳泉械鬥,一百零八人因此喪命。後來雙方人馬經過溝通與協調,有了共識將屍骨合葬,建立「老大公廟」以供祭祀,並於每年中元節舉辦普渡宴一同慰問,就這樣,雞籠中元祭跨越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光陰,一直傳承至今,成為基隆每年最重要的在地祭典。雖然械鬥的發生著實讓人心痛,但卻默默地保留了台灣傳統的飲食和米雕文化。

為了打破了最初的祖籍地緣聯繫,以達到防止械鬥、維持社會和諧的目的,雞籠中元祭強調由十五個「宗親會」輪流舉辦,而宗親會是以「姓氏」做為分類依據,其普渡宴叫做「金松宴」,金表示富貴、松表示長壽,為富貴長壽的意思。而米雕之所以會和金松宴存在著深刻關係,謝源張說:「講求色香味俱全的華人飲食社會,不能只有好吃的、好聞的,當然要有好看的,所以要加上看桌米雕。」看桌米雕就是用捏麵人所做的玩偶,放在供桌上面供欣賞用,這也是「看桌」二字的由來。

看桌米雕又分為很多種,有蔬菜類、水果類、水族類、山獸類、飛禽類等,會有這麼多樣讓人目不暇給的種類,不僅是表達出主辦宗親會對老大公的誠意,其實還暗藏著財力的展現、各個宗親會「輸人不輸陣」的較勁感。有趣的是,米雕竟然還跟「摸彩」有關係,「辦了這麼豐盛的宴席,總希望有人來看,如果沒有人來看我不是很沒有面子嗎?那為了要吸引你來看,所以我等一下拜完了,這些看桌米雕我就讓人家搶走,這個就是摸彩品的祖師爺!」謝源張語帶激情地說著。

看桌米雕 — — 山獸類,製作方式為先用「素色麵材」捏塑出山獸樣貌,再上顏色畫出作品色階使其更加生動。 攝影/蔣岑苹

一刻間頓悟 毅然專心推廣米雕

雖然謝源張的爸爸從事總鋪師一職,且同為製作米雕的師傅,但其家人並沒有限制他的未來,讓他得以開放發展的心態,多方嘗試。謝源張於初中時受美術老師李鴻銘啟蒙,學習「國畫」,畢業後又遇到另一位美術老師黃淇村,接著學習「油畫」,雙雙奠定了謝源張藝術創作的基本底子。

畢業退伍後,謝源張不僅提起畫筆當過漫畫家,還發揮油畫與國畫的藝術底蘊,與許多同好組成一個畫會,辦了幾次聯合展覽。油畫、水墨、漫畫、卡通等,這些創作經驗,逐一成為謝源張對造型、色彩敏銳度及素材表現力的養分,在捏麵上,也比小時候「照本宣科」的單純捏麵,更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然而,人生中最關鍵的轉折,總發生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時候。

談起米雕,謝源張展現出無盡的熱情。 攝影/翁至成

待過了而立之年,謝源張又開始捏起「麵粉尪仔」,越捏越有心得,才赫然發現,米雕是最值得去努力推廣的技藝。「那後來我發覺到,基隆中元祭每年都要做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慢慢地沒有人要學,慢慢式微,」謝源張語氣堅定地說,「所以我後來覺得畫畫不差我一個,畫家很多,但是會做捏麵人、又懂裡面內涵,屈指可數。有人會做但卻不知道怎麼拜,所以我現在就是放棄畫畫,專門來做傳承米雕的工作。」

延續記憶的技藝保存者 創立雞籠米雕藝術學會

像是一切皆命定般,如果謝源張當初沒有抱持著多方涉略的心態去學習國畫、油畫等,現在不會有這樣的領悟與心路歷程。下定決心捨棄畫家,致力推廣捏麵文化,謝源張自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到各學校、社團,甚至是廟宇、社區大學從事捏麵人教學,也舉辦了不少場研習活動。教學五年時間,在外身為老師的謝源張,同時間累積了不少「學生」,於是這位老師開始主動地鼓勵學生參展,自己更在基隆文化中心籌辦了「捏麵人師生創作展」。

提及「捏麵人師生創作展」,謝源張拿出的當年出版的作品集,分享著米雕推廣這二十一年來的心路歷程。 攝影/翁至成

在當時,捏麵人幾乎是瀕臨消失的民俗技藝,謝源張的師生創作展經過媒體報導後,才引起極大迴響;這樣的成功雖然是謝源張所樂見,但他仍在思索,自己心中那對於米雕「傳承」的那課題。

「單單只有教學,因為學生流動性很大,你到學校去的話,他學一下就走人了,學生也不是很專業的來學這個東西,」謝源張感概的說出內心話,還說到像是「社團」,有的人僅是因為一時的興趣來而已,到底並不會想要做傳承的工作。雖然已經不遺餘力地從事推廣,但面對教學所遇到的困境,謝源張始終在腦海裡,深深地反覆思索著。

如果因為教學而有了學生,那為什麼不自己創立一個組織,把這些對米雕同樣充滿熱忱、想法、共同理念的人們聚集起來呢?於是,謝源張在友人的鼓勵下,成立了「雞籠米雕藝術學會」,更秉持著別人不做就自己做的性情,擔任創會的指導老師。

「所以我常常講,我不是教你好玩的,我們要有一個使命感,要把這個文化技藝傳承下去。」成立了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像是乾裂的木柴被火焰點燃,謝源張的熱情如薪火相傳般,藉由學生傳學生一路承襲下去。從謝老師這邊學習後,不少學員也有了能力到各社團、學校授課。

謝源張的學生陳秀雯,目前是在下班空閒之餘,前進社區與國小教學,「如果都是小朋友來DIY,我就會做可愛一點的卡通公仔,讓小朋友有興趣;如果是社區的教學,就會(選擇)比較貼近生活中的(題材),像水果、蔬菜,家庭主婦比較常接觸到的。」陳秀雯強調,自己會透過相對輕鬆的方式,讓大家先了解什麼是米雕,如果還有興趣,在相約一起共學,因為每個人創意無限。

謝源張的學生陳秀雯,目前是在下班空閒之餘,前進社區與國小學校教學。攝影/翁至成

為了促進學員們的學習動機,學會定期於每兩年舉辦一次展覽,其不但可以鼓勵學員們創作,更重要的是激發學員不同靈感的創意展現。「因為你有作品才能展,展過的作品就不能再展了啊!」謝源張說明著展覽背後的真正意涵。

而身為「米雕技藝保存者」的謝源張,自然會被邀請幫忙承辦一年一度的金松宴;然而,廣大的辦桌桌數讓謝源張分身乏術,恰好在成立了學會之後,不僅有了人手可以幫忙準備金松宴,更讓學生藉由這個機會,親自參與米雕由來之祭典。謝源張說:「第一個讓他們學習,他們才會知道原來拜拜要用哪些東西?這些東西的含義又是什麼?第二個,這才是『傳承』所做的工作。」雞籠米雕藝術學會成立至今將邁入第十四年,不僅傳承傳統技藝,也要學生在學習米雕製作的同時,了解基隆中元祭的由來,並致力將米雕結合中元慶典。

米雕可以傳統 也可以很文創

捏麵人的歷史非常久遠,其由來甚至可朔及至三國孔明時代;然而,早期捏麵人的主要的材料是中筋麵粉加上糯米粉,正因為它會裂、發霉,還會被蟲咬,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老祖宗留下來的捏麵人作品。有鑑於此,謝源張自推廣米雕開始,就不再使用糯米或麵團,而是改用土司麵包粉,再加美勞用的樹脂白膠。

「既然要做傳承的工作,一定要留點東西給後代人看。」謝源張一邊說著,一邊說明材料的優點,「白膠乾的時候就像橡皮筋一樣,所以它就不會乾裂、發霉,甚至還有彈性。」為了讓捏麵人不再侷限於傳統玩偶,謝源張在這樣的基礎下,加入「雕塑」的概念,運用了可誇張動態的支架材料,如鐵線、保麗龍、竹籤等,創造出過去所難以想像的米雕藝術。

謝源張強調,米雕其實可以是一個藝術品。經過顏料塗色後,可以變成看起來像是陶土做的「仿陶」,以及看似像銅雕的「仿銅」,而這些都是捏麵人所做出來的。「這樣子學員的創作就比較多元,學的人也比較廣,不是限定僅能做公仔。」種種這些,謝源張都是希望,列於工藝類的米雕能夠提升為「藝術類」。

看桌米雕 — — 大看生,由於雞籠中元祭起於械鬥,因此特地選有一百零八名成神角色的「封神榜」,傳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化意義。 攝影/蔣岑苹
經過顏料塗色後,可以變成看起來像是陶土做的「仿陶」,而這些都是捏麵人所做出來的。 攝影/翁至成

不只仿陶、仿銅,謝源張更將米雕作品貼在有山巒遠峰、雲煙繚繞的彩墨場景,善用國畫和書法襯托,製作成「浮雕」,待拿出他驚豔眾人的傑作 — — 「四大天王」,謝源張說:「這也是我的作品,因為我本身會畫畫,所以米雕後面加上背景,那就變成像一個浮雕的方式把它展現出來,它就變成藝術品!」

「四大天王」就是中國民間的「風調雨順」,大多彩繪在廟宇門口,當作門神。謝源張的四大天王以浮雕形式呈現,其特徵、冑甲、法器也根據文獻製作,動態神情活靈活現。 圖片提供/謝源張

不悔當初決定 堅持一生做到底

看似一切成功、推廣路途順遂的雞籠米雕藝術學會,仍在「傳承」這一部分遇到瓶頸。「因為我的學生現在也有六十幾歲的,那一般的學生因為課業、生活的關係,比較沒有多的時間來學習這一塊。」談及困境,謝源張表示學員年齡層偏年長,較少有年輕人願意花時間下來學習。

然而,謝源張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表示,政府機關可以帶頭去領導傳承米雕技藝的「管道」。謝源張舉與社區大學合作為例,提議將捏麵人「納入課程」,「像社區大學都會有志工,讓他來上這個課程,以後就會有能力替各姓宗親會承辦普渡事宜。因為社區大學是半公半民,會比較有公信力。」

傳承並不是好玩而已,必須要有系統的、有個時間軸一直延遞下去;然而,面對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萬事的效益皆以時間衡量,儘管謝源張獨自創立了雞籠米雕藝術學會,仍希望公部門多加重視,而非僅是頒發認證而已。

「做事情要有所堅持,堅持作對的事。我很認真到各社區去教,就是希望能把這些技藝保存下來。」邁入人生第七十個年頭的謝源張師傅,仍堅持在有生之年傳承下去,「這條路畢竟你有這個願景的話,還是會繼續走下去。」一言蔽之,是因為謝師傅知道,如果透過各界努力,願景的實現可能就在不遠處。

採訪側記

我們小時候都知道捏麵人,但卻鮮少了解這門文化技藝的歷史。這次採訪謝源張老師,不僅從他口中得知許多典故歷史的由來,也才驚覺,這皆不是學校教育所能習得。謝老師已七十歲高齡,看到他不遺餘力地推廣米雕,著實讓人感到開心;然而,如此「國寶級大師」仍面臨技藝失傳的危機,不禁讓人擔心,米雕如再繼續不受人重視,小時候的記憶將不再見於眼前。

延伸閱讀

家族四代產業 蘇正立「窯」出新篇章

唯森紙神像 重現失傳二百年技藝

恆春陶藝家 「薰陶」孩童人文素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傳指尖技藝 謝源張的米雕故事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