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蕙欣、鄭詠方 / 桃園市
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的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由熊爸熊國興和妻子熊媽周明芳共同管理。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運用創意,將生活中的廢棄物品清洗、改造後,變成椅子、腳踏車等生活小物及裝置藝術,重新賦予它們新的價值,以分享需要的心,將物品分享給所有需要的人。
熊爸熊國興從十八歲開始從事修車業,本身就擁有改造、結合物品的手藝。在一次為小孩把廢棄鐵具製作成玩具小小兵的時候,開始想要繼續將這項才藝發展下去,於是在二〇一五年底,和妻子熊媽周明芳在自家的修車廠,成立了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
「可能我就是有點反骨吧。」熊爸說隨著年紀增長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再一成不變,「所有的事情,人生都是會有紀錄的,能生活,也能被看到。」在歲數變得更大之前,熊爸想要找到一個真正的興趣,在改造這些物品、發揮自己獨有的創意時,就是熊爸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能在廢鐵堆裡面看到黃金。」熊爸說,並不是所有的廢棄物都能夠再利用,在垃圾堆裡熊爸能找到還有價值的物品,將它還能發揮的價值讓別人看到。熊媽說只要讓我們看到它還有可利用的地方,每一件物品我們都要把它榨到就算是渣也有它最後的價值。
回收到的物品,會先經過清洗,再讓熊爸進行改造,所有的物品都依照熊爸當時的創意去做修改,每一件成品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最常見的回收物有:桌椅、小家電、鍋具、腳踏車、玩具等,熊爸會依照所收到的物件,去思考能做出什麼樣的成品,熊爸說「我從不會事先設想我想做出什麼,因為我不會事先知道我會拿到什麼。」
「就像冰箱一樣,有什麼菜我就做什麼。」熊爸的作品就是這樣變出來的。將鍋蓋變成蜜蜂翅膀、廢棄機車改成腳踏車、浴缸製成戰車車身、鐵椅和木板組成一張新椅子等,都是熊爸獨有的創意。如在熊爸的作品中,就有一台由偉士牌改裝而成的腳踏車,熊爸說因為機車引擎已報廢,但偉士牌機車若直接丟棄實在可惜,就將車身留著,在旁加上一個座位和輪胎,就將機車變成了一台全新的腳踏車。這些他人眼中曾經的垃圾,在熊爸的巧手改造下,也重新找到了它們的「物生」第二春。
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分享的物品基本都是無償共享,熊爸將收到的廢棄物清洗乾淨後,做一些簡單像重新塗漆、組裝的修復或是改造後,就會開放給民眾領取。像學校淘汰的課桌椅、小孩的學步車、家中的小家電等等,都是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中常見的分享物。
「改造出來的東西並不會很廉價。」熊爸認為回收回來後再整理出的二手品,雖然突兀,卻是循環方面最有利的方式,但若是有價販售,人們通常會覺得不值得。在人們心中,二手品的標籤非常重,儘管它們現在已煥然一新,還是很少人會願意花錢購買那些「曾經的垃圾」。
「環保沒這麼美,只是把生活的東西再利用而已。」熊爸說,他認為現在說的環保,實在太不生活化,很多人都在用過於安全的方式做環保。他想要創造新的梗、新的價值,做到別人不做的才有意義。「環保這個東西沒辦法做到很宏大的心願。」熊媽希望至少能夠讓大家漸漸的也一起加入,和熊爸熊媽一起「分享需要,需要分享。」
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的領取物品制度是採信任制,只要有需要的人都一視同仁,不需要特別提出證明便可以將需要的物品帶回家,熊爸熊媽都非常願意將物品分享出去。熊媽認為現在多數的弱勢族群會受到政府的照顧,但也有些真正需要的族群被忽視,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他們的幫助就很重要。
有時熊爸會從民眾那收到一些價值較高或是有品牌的廢棄品,通常這些東西改造後的成品都非常的搶手,常常等不及公布,物品就已經被拿走了。現在為了公平起見,熊媽會統一在Facebook粉絲專頁公布領取時間,請需要的民眾登記,再採現場抽籤制,讓每個需要的人都擁有一樣的機會,也不會讓資源過於集中。
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現在在龍潭區已漸漸闖出名號,未來熊爸打算慢慢收掉持續在做的修車業,專心投入廢棄品再生,也希望製作出來的行動裝置藝術可以參加更多活動,拓展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的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可以與大家資源分享的平台。
熊爸和熊媽希望未來能夠真正的做到無償共享,讓每個需要的人都能夠得到需要的東西之外,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一起加入這個分享的行列,用以物換物的模式,讓整個資源網可以更加龐大。在傳遞好事、好物的同時,也能夠同時做到垃圾減量、循環利用,讓大家知道要愛物惜物,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採訪側記
在熊爸創意再生休惜站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造品,甚至我們在那坐的椅子,也是熊爸用舊鐵椅組裝木板改造而成,不僅好看還非常好坐。在訪談過程,熊爸只要講到他的作品,都興奮得停不下來,把每件作品都看成他的小孩一般,語氣充滿著自豪,讓我充分感受到他對創意和動手改造的熱情。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熊爸護地球 巧手改造垃圾變黃金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