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多年TNR 打造人與貓的安居之所

堅持多年TNR 打造人與貓的安居之所 | 華視新聞

毛晴、徐睿妤  / 桃園市

不斷收到的貓屍體,讓中聖里長崔美瑛驚覺街貓產生的大問題。她堅持十多年的街貓TNR行動,也就是將貓誘捕(Trap),絕育(Neuter)再原地放養(Return),有效控制街貓數量及環境健康,才創造出適合人貓共處的友善社區。

中聖里長崔美瑛在里內實行TNR,創造良好居住環境。 攝影/毛晴

街貓問題難以解決 TNR就是解藥

街貓在路邊流浪的場景隨處可見,許多善心人士擔心街貓餓肚子,會偶爾到路邊餵食街貓。此一行為雖然出自善意,但對沒有結紮的貓施行這樣的「半套愛心」,反而會造成環境髒亂,以及街貓大量繁殖、生病死亡等問題。

記者及編輯出身的崔美瑛在二〇〇六年當選桃園市中聖里里長,當時里內街貓過多,在路上到處亂竄,她時常必須處理被車撞亡的貓屍體。除此之外,她發現流浪貓與當地的居住環境有著極大關連,里內居民的安寧不斷被貓咪發情、打架的叫聲打擾,貓咪帶來的跳蚤也影響著居民的健康,但是尚未絕育的流浪貓卻不斷繁殖,數量難以控制。

二〇〇六年崔美瑛前往台北市觀摩,那年台北市正好在推行街貓 TNR,也就是把貓誘捕(Trap),絕育(Neuter)再原地放養(Return),想到困擾著中聖里的流浪貓問題,她決定也試著在里內實施 TNR。

前無古人 只能獨自摸索

「當時桃園並沒有地方可以去學習,所以我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做。」當年桃園市沒有 TNR 相關的政策,也幾乎沒有其他地區實施過,因此崔美瑛沒有可以作為參考的對象,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崔美瑛先是找到了餵養愛媽,但一開始愛媽誤以為她要捕殺貓咪,因此相當不配合。為了讓對方配合,她身體力行,帶著愛媽一起設置捕捉籠,一起送貓咪去結紮,告訴對方 TNR 的相關知識,才漸漸取得愛媽信任。

當年 TNR 並不普遍,因此對於實行 TNR 的決定難免引起居民的反對聲浪,有些人認為沒有用,也有人因為剛開始愛媽沒有乾淨餵食而抱持反對意見。面對負面看法,崔美瑛仍堅持繼續,直到良好成果浮現,「不再有大貓生小貓,不再有跳蚤,然後晚上也聽不到這些鬼哭神號」,居民的接受度才漸漸提升,吸引大量志工加入。

提到 TNR 及後續照顧的資金來源,崔美瑛表示,由於過去桃園市沒有相關補助,所以直到現在他們都是運用里內舉辦跳蚤市場及團購活動的收入做為資金。

崔美瑛秉持「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態度,一步一腳印地跨越每一個困難,她說自己從不會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遇到問題總是要想辦法解決,不可能就傻傻的」。

結紮過後的貓會進行剪耳,公貓剪左耳,母貓剪右耳。 攝影/毛晴

愛貓成全民運動 讓貓咪不再流浪

結紮後的成貓,崔美瑛盡量將牠們放養回原地,少部分較為親人的貓,才可以被人認養,不讓牠們在外流浪。崔美瑛強調,TNR 並不是只有「用結紮代替撲殺」一個部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是「用認養代替購買」。

除崔美瑛以身作則,認養了三隻貓外,里內許多善心店家也會主動認養流浪貓,愛貓已經變成全里的共同習慣。崔美瑛認為,如果大家都願意以認養代替購買,更能夠有效解決流浪貓問題。

中聖里的流浪貓除了被認養成家貓外,被放養回原地的流浪貓,也逐漸變成「社區貓咪」,例如巴黎花都社區的咪咪、紐約廣場社區的果醬,牠們都居住在社區中,受到居民照顧。如此一來,許多家庭就算不能養貓,但是人們仍然可以透過在社區與貓咪的互動享受到養寵物的樂趣,貓咪也能受到良好的照顧。

崔美瑛主動認養流浪貓,養在里長辦公室裡。 攝影/毛晴

成為TNR典範 盡心輔導其他地區

當中聖里的 TNR 逐漸步入軌道,崔美瑛開始想要影響更多人一起行動。她表示,就算中聖里不斷努力,如果其他人沒有一起動作,其他地區的貓仍然會跑到中聖里繁殖,因此她希望 TNR 的範圍可以擴大,「越來越多人做,台灣的動保才有可能成功。」

如今中聖里已經是桃園市 TNR 的典範,當其他地區尋求幫助,崔美瑛及志工就會前往輔導。由於誘捕流浪貓必須先讓牠們飢餓一到兩天,該地區必須先張貼公告,有了豐富經驗及志工的連結,他們一個晚上就可以設十個捕捉籠,迅速將流浪貓抓紮乾淨。親身示範後,崔美瑛就會把籠子交給對方,讓他們自己繼續實施 TNR,她認為必須要更多人行動,TNR 才會真正成功。

營造人貓共親環境 不走猴硐模式

隨養貓人數增加,里內的貓砂用量也跟著增加。貓砂不可燃,需要掩埋處理,但若當作一般垃圾丟入垃圾車內,礦砂及水晶砂可能造成垃圾車軸心損壞,因此從今年開始,中聖里配合桃園環境清潔稽查大隊實施單獨回收礦砂及水晶砂。

為避免損壞垃圾車軸心,中聖里實施單獨為收礦砂及水晶沙。 攝影/徐睿妤

在中聖里處處看得見「貓咪藝術」,如廣為人知的貓牆,以及散佈在各處的變電箱,但這些塗鴉其實是近兩年來,崔美瑛想要在中聖里發展環境教育才設計的。崔美瑛說,她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將貓咪當作社區特色,而是先解決了流浪貓問題,安置好貓咪、設置貓屋,貓咪才漸漸轉變為社區的特點,「電箱上每一隻貓咪都有名字,他們每一隻都曾經生活在我們這邊,我們珍視著貓咪。」

崔美瑛曾前往猴硐貓村參考,但最後決定不走猴硐模式,她認為,若將地區營造成觀光景點,反而會對貓和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猴硐是一個很奇怪的模式,就是全台灣把它弄成一個景點,大家都把不要的貓帶去丟,造成很多的感染,有沒有剪耳也搞不清楚。」

崔美瑛認為,實施環境教育,讓孩子們學習友愛動物才是重點,她說:「台灣並不需要猴硐,台灣就算再多十個猴硐,動保也不會進步。」

中聖里的社區藝術-貓牆。 攝影/毛晴

宣導正確觀念 促進社區友愛動物氛圍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 TNR、從小教育孩子動物保護的概念,崔美瑛運用許多管道進行宣導。早期運用文字、刊物及部落格,後期則是使用臉書、影片連結不斷更新貓咪及動物保護的相關訊息,或是前往學校或是在各個社區舉辦活動、有獎徵答。

中聖里的孩子為 TNR 設計標誌,崔美瑛便將標誌做成實體物品發給全里的孩子,並特地買了一台電動機車,印上 TNR 標誌,無時無刻不在宣導 TNR。

中聖里的孩子為 TNR 設計 Logo,里長製作成宣傳品發放。 攝影/毛晴

經過十多年的宣導,現在愛護動物、照顧貓咪已是中聖里的全民運動,崔美瑛經常收到民眾拍的貓咪影片,和她分享貓咪的生活。她認為,中聖里的成功是透過不斷教育跟宣導,當人的觀念對了,接下來的行動自然會正確。

人與貓本就不可能用相同的設施,崔美瑛認為,一個社區對動物友不友善,端賴人們對牠們的態度,她說:「中聖里會一直這麼為人稱道,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在於設施,是在於一個社區的友善氛圍。這個氛圍並不是一蹴可幾,他能夠成為環保、能夠成為低碳、能夠成為一個友善動物的里,其實是需要長年的累積跟不斷的宣導。」

採訪側記

為了解決里民的困擾,崔里長毅然決然獨自開始一項無人瞭解的行動,她的這份勇氣與精神相當令人敬佩。也因她的努力,才為桃園開出了街貓TNR的先例,使其他地區有一個成功的典範能夠模仿,讓台灣的動保更加進步,這就是真正的民間英雄。

延伸閱讀

菜鳥上路 TNR從你我做起

浪浪別哭中途咖啡廳 用愛終結流浪動物

巷弄裡的喵聲 大學里友貓

無毒農業救石虎 竹森保育最前線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堅持多年TNR 打造人與貓的安居之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