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餐桌 將醜蔬果變餐桌上佳餚

明日餐桌 將醜蔬果變餐桌上佳餚 | 華視新聞

徐菁、林芷妡

菜市場每天賣剩下的蔬果非常的多,這些蔬果都到哪裡去了?原名為七喜廚房的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開了一間剩食餐廳,將剩餘蔬果重新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在餐桌上,供民眾享用。

創辦七喜廚房 後更名為明日餐桌

明日餐桌創辦人楊七喜,畢業於高職工業設計系。她曾換了二十幾份工作,工作時開始接觸社會議題。「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對這些社會議題有一些經營的想法。」楊七喜希望能藉由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因此她在二十八歲時就製作一些和社會議題相關的紙膠帶販售,並將販賣的款項捐出。過程中,楊七喜曾想將紙膠帶發出去給街友販售,但心中一直存著疑惑:「街友真的需要這個企劃嗎?」若是不需要,那這項企畫根本沒有意義,因此決定去接觸街友。

「成立七喜廚房的過程真的是誤打誤撞。」在接觸街友的過程中,楊七喜透過志工介紹,認識了販售有機蔬果的攤販,她才發現每天市場內剩餘的醜蔬果數量非常多,於是決定將有機蔬菜烹煮成料理,並在粉絲專頁上發出了「共享剩食,自由定價」貼文,大批粉絲誤以為是「台灣第一家剩食餐廳」進而紛紛轉發。楊七喜認為現在是一個資訊媒體的時代,一個人也可以創造很大的影響力來改變世界,同時也覺得剩食餐廳帶來的效益遠大於街友送餐,就毅然決然地做下去了。

她在二十九歲時,創辦了「憨人+社會企劃實驗所」,實驗所第一個項目是七喜廚房,楊七喜將利用剩食烹飪成的料理,提供給顧客享用,告訴大家「續食是所有人的事情,續食並沒有這麼可怕,大家一起來吃續食吧。」她不希望大家將續食認為是弱勢的事情,雖然會提供剩食給需要被救助的人,但並不認為續食這件事情和弱勢是可以相提並論、畫上等號的,而是可以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七喜廚房就是楊七喜一個人的廚房。」許多人覺得七喜廚房這個名字朗朗上口,但是楊七喜覺得,大家聽到七喜廚房只會想到楊七喜一個人,她認為推廣剩食這件事情需要更多人參與,因此更名為「明日餐桌」,希望大家看到品牌名稱時會想到「明天的餐桌」,了解到每個人的每一餐都會影響到他人。

楊七喜創立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希望減少剩食與廢棄物的浪費。 攝影/林芷妡

剩食從何而來

對楊七喜來說,和菜販溝通收取剩食一點都不困難,因為她曾做過非常多的職業,也在菜市場賣過菜,如果視被菜販拒絕為困難或阻礙,就沒辦法達成解決剩食的目標。明日餐桌員工張嘉哲說,明日餐桌收取的剩食以台中向上市場為主,會到菜市場收取沒販售完,或是外觀較醜的蔬果,一天所收取的剩食約有三十公斤。

在收取剩食前,明日餐桌都會和菜販說明剩食的用途,有些菜販會很樂意將剩食給明日餐桌,甚至會呼朋引伴一起來做好事。他也表示,「雖然一開始在開拓收取剩食時會給予費用,但現在全部都是穩定的菜販免費給予明日餐桌每日的剩食。」明日餐桌義工麗文姐說:「收取剩食後,我會先清點剩食的數量,看看餐廳需要什麼食材先預留起來,剩下的蔬果就會上傳臉書,有需要的民眾就可領取。」

明日餐桌員工每天至市場收取剩餘的蔬果。 攝影/林芷妡

針對剩食問題 提出解決對策

楊七喜說,她背後並沒有任何的家世背景、政府資源或財團可以支撐她去做這件事情。若要將剩食餐廳推廣出去,勢必要做到人人都可做的狀態,因此楊七喜開始做階段性有佈局的安排。先是如何從菜市場拿菜、食材烹煮、推廣宣傳,再到透過APP、網路實體的經營,使明日餐桌邁入成熟化,利用網路散播「只要有心,每一個地區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理念,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剩食。

她表示,明年APP上線後,除了能使用APP將客戶串聯、將環保局與各攤菜販的資料收集並資訊化外,還能和菜販合作,將剩食成為菜販的促銷方案進而推廣。再者,透過菜販和個人消耗剩食的數量,能近一步解決因季節性問題而導致的剩食問題。「剩食本身就帶動了水源、空氣、土地甚至是經濟上的損失,除了汙染以外,剩食產生的碳排放量非常可怕。」因此如何從尾端剩食回溯到產地剩食,必須要集結大家的力量。

「我們每天都在創新。」明日餐桌創造品牌貨幣,透過品牌貨幣可以做技能交換,在明日餐桌打工換宿時,只要有勞動就會給予餐卷,這些餐卷就代表著明日餐桌的貨幣,僅限明日餐桌內使用。勞動一個小時就可以換取三點,一點等於現金五十塊,每天工作四個小時就可以換取吃、住,也可以換取商品,甚至還可以購買清潔用品。將這些服務集結起來,再利用APP、多方面實體活動經營推廣讓更多人加入,成為在都市的「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

明日餐桌提供生活用品無包裝商店,販售清潔用品。 攝影/林芷妡

發展明日餐桌計畫 幫助更多弱勢族群

除了剩食問題,環境問題也是楊七喜關注的議題之一,因此發起「明日餐桌計畫」。明日餐桌計畫分為四個階段:一、剩食餐廳的穩定營運;二、二手衣交換所;三、免廢教室及免廢物品產出;四、街賣者的串聯。

明日餐桌計畫服務項目 製圖/林芷妡

楊七喜說:「在環保的路上,可以發現這個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海洋的源頭問題在哪裡?就是在都市。」她認為雖然有許多工廠的汙染排放至海洋,但是民間的汙染源頭就是在都市,越繁華的地方,汙染越嚴重。楊七喜表示,在她去年經歷卵巢癌第二次化療時,就提出免廢市集的概念,想透過解決剩食、剩衣、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構成人跟廢棄物共生的概念,希望透過明日餐桌計畫傳達,有些被救助的人,只要把他們放對位置了,他們一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一昧地被同情的對象。

明日餐桌也打造「廢物再生教室」,舉辦一系列的廢棄禮物製作課程,參與者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或是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重新加工製作成藝術創作品。例如,明日餐桌的天花板上掛著許多捕夢網,捕夢網上面的蕾絲裝飾,是利用蕾絲工廠製作婚禮裝飾剩下來的編料製成的。而餐桌上的聖誕蠟燭,則是利用剩餘的蛋殼製作而成。

社員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也可以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轉化後的手作藝品或生活用品,可以選擇帶回家或捐出,捐出的成品可以讓社員換成點數,或是作為街賣的商品,交由街賣者或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販售,讓他們成為環境議題的推廣者共同回饋社會,不再是被人看輕的對象。雖然這些商品並不是很特別,但楊七喜認為這就是實體生活的呈現。

在訪談前一天,楊七喜參加了一個名叫「Vegan」的餐演,Vegan就是一種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方式。在餐演中,楊七喜利用蔬果的果肉做成料理,以果皮作為裝盛食物的容器,完全沒有產出任何一次性的東西,達到無塑、零廢棄的呈現。

明日餐桌正以無菜單料理營運當中,採預訂制,每星期一公休,一人大約是200-250元的費用,何時營業會看每天收取的剩食數量來決定是否開業烹煮料理。此外,收取剩食的攤販也逐漸增加,希望有更多的菜販一起響應。楊七喜認為「人與蔬果都沒有所謂剩餘」,希望藉由這樣的簡單想法,打造一個零廢棄生活空間,一起做環保。

採訪側記

這是我們第二次到台中採訪,雖然訪問的一樣是有關於剩食問題的社會企業,但是兩者關注的方向不太一樣,所提供的服務也大不相同。在這次的採訪當中,除了看到了如何將剩食收集而來的過程,也看到了明日餐桌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人廢共生的理念,將老屋和自己的理想結合在一起。明日餐桌還會將收集的剩食,除卻自己餐廳所需的食材,其餘提供給需要的民眾拿取,也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延伸閱讀

從牧師變成老闆 讓社區供餐持續蔓延

剩食終結者 食物零浪費

推廣有機蔬菜 食品安全的認證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明日餐桌 將醜蔬果變餐桌上佳餚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