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里長返鄉 打造「阿霸妹」營造社區

青年里長返鄉 打造「阿霸妹」營造社區 | 華視新聞

呂宗翰、蔡易勳  / 桃園市

桃園市平鎮區的安平鎮庄社區,發展出以「阿霸妹」為品牌的社區企業經營模式,透過舉辦具在地特色的導覽,如推出乙未安平鎮戰役的歷史導覽,除了能傳承客家文化的歷史記憶,也能擺攤販售客家美食艾草粄等美食,賺取社區發展所需金經費。同時,也以客家花布等文創商品和環境教育的微旅行,帶來一筆持續性的收入,讓社區永續發展。

從自家綠美化到社區營造

「不好意思,我先吃個飯,你們等我一下。」鎮興里里長黃志杰倉促地與我們說道,當時早已過了午餐時間許久,身為里長也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黃志杰,工作繁忙的程度可想而知。

現年三十八歲的黃志杰大學時讀的是景觀設計,也曾在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時,擔任南投縣社區營造的志工,而到了碩士班期間則專攻客家建築專題,就業後,他任職於桃園縣政府都市發展局,和當時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多有往來,這些經驗都為他日後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起初投入社區營造,只是做住家附近小範圍的綠美化而已,沒想到卻引來街坊鄰里的好奇,覺得為什麼這家人這麼有錢,可以自己做公園讓民眾休憩,後來才了解是申請政府的經費,黃志杰也主動幫居民申請經費,但前提是必須要居民跟著他動手做,這樣的模式也逐漸構成社區營造的原型。同時,也解決了過往農村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的垃圾棄置與破壞的問題,而這樣的方式也在六年前黃志杰當上里長後,逐步串接擴大。至於當初為何想選里長,黃志杰笑著說:「這一切都是不小心啦,一開始做社區營造只能做到周邊的幾戶鄰居或是與住家同一條路的居民,很難與鄰里周邊產生連結度,所以才萌生了選里長的念頭。

鎮興里被五個工業區所包圍,同時坐擁許多埤塘。 攝影/蔡易勳

社區企業 讓社區自給自足

社區營造最困難的地方來自於缺乏永續性的穩定經費,一般的社區經費往往來自政府的補助,這些都讓黃志杰思考,如果社區要永續發展,就必須有持續性的經費,能回饋到社區各個層面的不同機制去運作下去。

社區營造十大要點。 製圖/蔡易勳

藉此,黃志杰申請到勞動部的「多元就業」專案,此計畫的目的為透過促進地方發展,創造失業者在地就業機會,也會提供一定的經費讓社區聘請專案管理人士,協助社區營造事務,及發展相關特色產品及計畫,由駐地的在地青年與社區民眾共組團體,連結社區並由專案管理人員輔助,共同打造阿霸妹品牌。

因此,社區企業的品牌「阿霸妹」就此誕生了,「阿霸妹」是在兩年前由桃園市安平鎮庄文化協會及平鎮區鎮興里辦公處合力經營推出的社區企業品牌。「阿霸妹」是客語中的伯母之意,代表著安平鎮庄這個傳統客家庄及以客家女力為精神表徵,展現客家妹的堅韌、好客及創造力,搭配著桃園特有的埤塘水生植物「台灣萍蓬草」,這兩個意象就成為了安平鎮庄社區企業的核心特色,象徵著客家媽媽的用心與台灣萍蓬草必須在無毒和乾淨的水域中才能成長的特性,表達出他們在社區產品上的堅持。

一開始想發展食品產品的黃志杰很快就因為其容易受到品質不穩定、政府法規及成本太高的影響而碰壁,例如他曾想將社區內甲蟲夏令營的甲蟲意象發展成甲蟲雞蛋糕,心想雞蛋糕是接受度很高的食品,如果賣雞蛋糕一定會大賣,但經過詢問發現,光是打造一個甲蟲造型的雞蛋糕模具,就必須投資一、二十萬的成本,這也讓黃志杰打退堂鼓,放棄了做食品產品的念頭。

透過社區企業品牌阿霸妹推出食品產品。 攝影/蔡易勳

然而,在與阿霸妹專案經理及夥伴討論後,他想法一轉,嘗試導入文創類型的商品,例如代表著客家元素的台灣萍蓬草花布以及深具環境教育意義的甲蟲微旅行,舉例來說,甲蟲微旅行是透過夏令營的方式,聘請在地的嚮導教導甲蟲生長環境的相關知識,讓孩子親近大自然並透過觀察動物, 學習尊重生命,也在社區內的大地農場認識蔬果及環境,落實孩童對社區的環境教育。

其中特別著重於桃園為台灣萍蓬草原生地及埤塘之都的概念,推出了許多關於台灣萍蓬草及埤塘的微旅行及小活動,例如「安平鎮庄尋寶趣-尋找失落的萍蓬草」活動,只要在有限時間中,於社區內的心怡草坪中找尋對應編號的台灣萍蓬草,與之合照並在九宮格紙上連成兩條線,就能獲得安平鎮庄的特色小禮做為獎賞,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居民對在地的特色產生一定程度的認識,並期望將安平鎮庄打造成「以水為中心的社區聚落」。

「阿霸妹」生產布藝品是因為黃志杰認為在傳統的客家文化中,油桐花布是非常具代表性的,這也讓他思索能不能利用在地的特色結合在生產上較不具太多限制的布藝品,於是就想到了能代表在地,且是生長於桃園埤塘特有種的「台灣萍蓬草 ,而台灣萍蓬草系列的花布藝品就誕生了。

社區企業「阿霸妹」發展至今,提供了七個在地的就業機會,「阿霸妹」正一步一步地朝成熟的社區企業邁進,他們將社區企業盈餘的百分之七十用於就業薪資,百分之二十用於管銷經費,而剩餘的百分之十就能回饋到社區,用於關懷老人及兒童的基金,此基金,可以作為老人共餐的支出,也能夠成為獨居老人的急難救助經費,這樣的成果也是黃志杰當初所期許的「社區共享」概念。

然而,在推動社區企業的過程中,產生了最主要的困難點是,當遇到利益的分配時,反而瓦解了原本的志工系統,舉例來說,在生產布藝品時,原先透過社區媽媽的生產模式,衍生出該不該給工資的難題,而在這之後產生該找誰來做的問題,最後,生產出的布藝品也會有品質不一的現象,這些利益分配造成了社區原本義務付出的志工系統產生動搖,黃志杰也利用了家庭代工的模式盡量讓志工回歸本質,此方式是指,由阿霸妹企業挑選一些適合生產布藝品的居民,其可能是曾經在紡織廠工作過,並以「以工代賑」的方式給予報酬,使志工減少接觸與利益相關事務才解決了這個棘手的難題。

社區營造 建構社區安全網

社區營造的過程當中,產生了社區居民的互相信任以及連結,人情味也因此出現了,這個連結也讓社區能去做更多的事情。黃志杰說:「有一次社區內的大坑缺溪發生了污染,上游的居民在社區的群組內通報,結果不到十分鐘,溪流中每一段的畫面都出現了,因為許多住附近的居民就趕緊跑到溪流邊拍攝照片上傳群組,所以會知道整個汙染的時間軸和現況,而在通報環保局時,就能迅速處理。」社區居民曹經武也說,因為社區營造工程的推動,集結招募了許多環保志工及關懷志工,從事社區營造的相關工作,讓大家產生了對社區事務關心的動力與情感,藉此也激發了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

最後,黃志杰也期許「社區共享」這個概念能夠深植在居民的心中,因為當這個概念出現時,居民會對社區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感到關心的,也能提高社區的凝聚力和社區量能,並且推動意想不到的事情。

居民透過參加社區課程,進而產生對社區的連結。 攝影/蔡易勳

採訪側記

這是我們第一次跑生命力的採訪,從聯絡到實際採訪完前,其實心裡都很緊張,擔心自己會不會出什麼差錯,但到了現場才證明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受訪者都能侃侃而談自己對社區的想法,雖然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不同的挑戰,但他們都能找出解決的辦法,讓社區永續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

熱心社會企業 翻轉大樹社區

銀河社區梯田復育 打造生態旅遊社區

農田變花圃 為南園社區打造新地標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青年里長返鄉 打造「阿霸妹」營造社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