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中壢五號倉庫 打造鐵道博物園區

保留中壢五號倉庫 打造鐵道博物園區 | 華視新聞

呂宗翰、蔡易勳

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致力於提供在地藝文工作者,一個發揮的舞台空間,同時,結合在地議題舉辦藝術節,期望將生硬的陳抗轉化成藝術形式的軟性訴求。然而,今年卻可能是倉庫的最後一年,因桃園鐵路地下化的緣故,倉庫面臨被拆除的危機,五號倉庫共同發起人杜彥穎期望,能讓倉庫群以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保存,並打造中壢鐵道博物園區,推廣中壢鐵道文化。

從景觀設計到文資保存

中壢這個城市有兩百多年的發展,是傳統的客家庄聚落,日治時期鐵道運輸的發展,奠定了中壢在地方的重要性,中壢為北台灣的重要米產地,更是南桃園物資聚集的中心,由農業轉商業,形塑成為繁榮的客家市街,鐵路及運輸更帶動了中壢的繁榮。

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的共同負責人杜彥穎,大學讀的是景觀設計,研究所鑽研的是室內設計,當時,杜彥穎到中原大學陳其澎老師的研究室工作,雖然念的是室內設計,但是陳老師帶他做了許多人文景觀與文化資產的踏查,因此,讓他了解到文化有許多面向,例如景觀設計是由美感的角度去觀察,而文化資產則是必須理解過去的人文歷史及現況,這些經驗,讓他逐漸走入文化資產的領域。

「我們每次保護的標的物都被拆除,那不如我們自己租一個。」杜彥穎與我們說道,過去,我們做了中壢大時鐘、中壢商工銀行的保存,但最後都被拆除,所以才想說自己租一個標的物,但起初也不知道這是日治時期的倉庫,是後來去做文史資料的爬梳,才發現在日治時期的土地購買證明,藉此機會,才對這些鐵道倉庫群做了重新盤整與認識。

五號倉庫現為多元的展演空間。 攝影/蔡易勳

中壢五號倉庫 為藝術家提供舞台

「我們想要找一個具文化資產價值的據點,並證明這樣的地方能在桃園茁壯。」杜彥穎認為,桃園有關文化資產專案的空間都比較小,能做的藝文活動也只有小型的市集或展覽,於是,我們就把這個空間租下來,讓桃園在地具有長才的人能有發揮的舞台。

倉庫的空間提供給在地的學生做畢業展的展出與成果發表的表演,杜彥穎說:「桃園的學生都會到台北華山或松菸作畢業展,那為什麼我們有一堆現成的倉庫,卻不再這邊辦呢?」在地的學生,能夠留在桃園作表演,更能夠找回與地方的連結,光榮鄉里。

今年六月,中原大學景觀設計系就在倉庫舉辦畢業展,這邊雖然不像台北華山有非常舒服的制式化的空間,但這樣反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向心力,因為從環境的整理、規劃與策展都必須自己來,讓學生有另一層面的學習。

而倉庫也提供藝術工作者與劇團表演的空間,倉庫內挑高的梁柱結構與非制式化的空間,像是沒有明確的舞台區與觀眾席,反而成為藝術家能夠發揮的地方,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手法將倉庫內複雜且多層次的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

像是「慢島劇團」的《雲裡的女人》,敘述桃園龍岡特殊的滇緬文化,演出國共內戰撤退的故事,劇中有許多的跑動環節,就是利用倉庫內的挑高設計與非制式舞台手法的結合,才呈現出具創意特色的作品。

而倉庫每年最大的活動就是「回桃看藝術節」,這個活動主要的目的是為藝文工作者建置一個表演的舞台,而每年活動本身也會有一個訴求與命題,希望將生硬的抗議轉化為用藝術表演方式的軟性訴求。中壢五號倉庫的員工鄭仰峰也說:「每一次辦活動策展的過程中,都是一種學習與新的體驗。」

像是第二屆的「回桃看藝術節」,主要的訴求為抗議政府將具文化資產潛力的「中壢大時鐘」拆除改建,當年,杜彥穎找了三、四十組的藝文工作者到「中壢大時鐘」這個具歷史的中壢第一市場內,做各式各樣的表演,有人訴說老店家的故事,也有人講述建築物的歷史,一方面能發聲,並讓民眾了解議題,同時也讓藝術家有表演的機會。

倉庫本身的空間也會舉辦一些中壢倉庫群的常設展覽,向民眾介紹中壢的過去歷史與發展過程,同時,販賣簡單的在地文創小物,也會舉辦文化資產或地方創生的研討會。到倉庫參觀的裴小姐說:「我覺得這個地方很不錯,能夠串連中壢的歷史痕跡,保留過去的記憶。」

倉庫內有販售藝術家自行設計的文創小品。 攝影/蔡易勳

文資保留 讓倉庫群成為歷史建築

因為桃園鐵路地下化的緣故,中壢五號倉庫可能會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目前的都市規劃書指出,中壢的鐵道倉庫群是一棟都未被保留,但現今仍處於紙上作業階段,杜彥穎認為,我們是還有轉圜空間的,這當中唯一的辦法是,將倉庫群劃入文化資產法的歷史建築作保存,只要成為歷史建築,一切的土地開發與都市計劃都必須遵照文資法進行。

今年八月,倉庫被文化局宣告為列冊追蹤,但列冊追蹤的效力只有半年,半年後,會再做文資會勘評估是否能成為歷史建築,這半年期間倉庫與市政府和鐵路局進行溝通與陳抗,想辦法創造出對互相能夠是三贏的局面。在這段期間,倉庫也舉辦許多關於文資保存的論壇「中壢學」,透過徵稿與學者文獻探討的方式,積極找出能證明倉庫為歷史建築的新事證。

同時,也透過與多所桃園大學合作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來進行媒體曝光與在地倡議發聲,像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的「石門大圳沿線故事」計畫,就是透過訴說石門大圳沿線的在地故事,用故事與在地歷史建築結合,創造文化資產的價值。

倉庫既使年代久遠仍能盡量保持原始的樣貌。 攝影/蔡易

保留倉庫 打造鐵道博物園區

未來,杜彥穎期望能將鐵道倉庫群文資保留後,與中壢票務中心打造成鐵道博物園區,中壢票務中心是全台唯一的票務中心,全台灣的鐵路實體票券都是在此印刷生產的,杜彥穎說:「未來,實體票可能會消失,被電子票券取代,但票務中心的記憶不會。」

中壢的鐵道倉庫群在全台灣來說,還算蠻多的,這也代表著中壢有這樣的潛力去發展鐵道文化,杜彥穎表示,我們期望每個倉庫都能有不同的用途與特色,可能有的是做文化教育推廣的場域,有的是推廣桃園的在地文化,希望將它打造成文化休閒與文資保存的場域。

五號倉庫發展歷史。 製圖/蔡易勳

採訪側記

中壢,是我長大的地方,在求學的過程中,我們桃園人總會自嘲桃園是「文化沙漠」,但在採訪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原來中壢有一群年輕人,一直在為中壢的地方創生和藝術文化努力,就像杜彥穎說:「中壢其實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只是我們挖掘的不夠深。」感謝每個努力讓家鄉變得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

青年里長返鄉 打造「阿霸妹」營造社區

三民社區跳十二婆姐陣 傳承民俗藝陣

永興社區對抗風車 齊心守護觀新藻礁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保留中壢五號倉庫 打造鐵道博物園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