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 助女性重返職場

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 助女性重返職場 | 華視新聞

【記者鄭亦庭、蔡昀真/臺北市報導】社會期待女性成為照顧者,她們必須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照顧孩子、另一半、父母,甚至為此放棄工作和事業。而當這群女性想要重返職場時,容易面臨因離開職場的時間過長,而難以接軌的情況。因此,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建立就業工作坊,並提供一對一職涯諮詢服務,引領二度就業女性順利重返職場,找到理想工作。

受限於傳統性別分工 女性職場家庭兩頭燒

在求學階段取得菲律賓兩所大學 — — 德拉薩大學諮商輔導學碩士學位和聖多默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博士學位的陳若玲,畢業後曾在英國、荷蘭、新加坡等各地工作。返回臺灣後,她善用所學,回到母校東吳大學,成立「生涯發展中心」,後進入宏碁、光寶等科技公司,擔任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職務,將在國外所習得的生涯諮商及人力資源管理觀念,引進大學和職場。

而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活,讓陳若玲從身旁的同事和朋友身上,看見職場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戰,她們正面臨職場、家庭、自我實現三者的抉擇。因臺灣社會仍存在以「性別」分工的觀念,而這也反映到家庭分工裡,由女性擔任主要的照顧角色,女性需要照顧的對象除了自己的孩子、父母,有時甚至包含另一半與其父母。

但在重重照護責任的重擔之下,「很多女性會面臨一個挑戰,到底是要辭職在家照顧小朋友呢?還是能夠兼顧家庭與工作?」陳若玲說,部分女性可能為了安心持家,選擇暫時停止工作,或者不得不放棄她們原先耕耘的事業。因此,陳若玲成立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並擔任理事長一職,希望協助女性在職場、家庭、自我實現三者間取得平衡,並順利重返職場。

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若玲指出,女性往往須面臨職場、家庭、自我實現三者的抉擇。 圖片提供/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

陳若玲表示,協會運作至今已近兩年,一開始非常缺乏資源與資金。她笑著說,當時僅有一顆想協助重返職場婦女的心和「腦袋」。故陳若玲和協會內的成員,透過交流在生涯諮商輔導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合作設計課程,並向勞動部勞力發展署提案。後來協會順利獲得勞動部勞發署的支持與公益彩券基金贊助,成功開設助女性重返職場的課程及職涯諮詢服務。

就業準備工作坊 為學員量身打造就業計畫

陳若玲認為,女性能否順利重返職場的關鍵因素在於:是否做好開始工作的心理準備,且在中斷職場期間,有持續上課、進修,培養專業能力。「很多人都誤以為,(她們遇到的困難)是不知道要怎麼寫履歷表,或是表達自己。」陳若玲強調,女性首先須在身、心理層面上做好投入職場的準備,否則若本身求職的意念不堅定,後續的求職工作也不會順利。

因此,協會籌辦為期四週四次的「就業準備工作坊」,課程聚焦在心理探索、家庭安置、生涯規劃等內容。第一週說明女力時代來臨,女性能做到的事情非常多樣;第二週則讓女性瞭解重回職場並非自己一人的事,須與家人溝通;第三週帶領女性認識目前職場的趨勢及所須技能;最後第四週講解準備履歷與面試的技巧。期間會透過講師引導、小組討論及課後作業,讓參與的女性順利找回工作的自信與規劃。

除了基本的授課內容外,講師也會為每一位學員量身訂做個人發展計畫。首先講師會瞭解學員感興趣或想要發展的工作方向,並協助對方找到該領域中二至三個職務,接著與學員一同找出該職務須具備的能力,幫助她們更新職能。而協會也與部分人力銀行、企業合作,對方會提供優先面試的機會給二度就業的女性,希望能讓企業更加善用重返職場的女性。

協會曾輔導、接觸過不少案例,有為照顧父母和孩子而辭去工作的女性,她透過工作坊的課程,重拾過去對護理工作的興趣,成為居家服務員;有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她從一次次的課程中得到自信心,勇於開口和客人互動、聊天,成為「朋友滿天下」的童裝賣家;還有欲重返職場的五十多歲女性,原先她的履歷充滿對自身家庭的介紹,經過課程講師的指導後,她分享自己登玉山的經驗,讓面試官看到她的堅持與努力,順利進入公部門。

而小組團體會讓成員分享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並探討是否能在閒暇時間,利用網路資源或其他方式學習與進修,除了陪伴孩子成長外,她們也能有所收穫。至於課後作業,同為課程講師的陳若玲表示,她會建議女性提升效率,減少處理家務的時間。比如若學員原先須花費一小時煮飯,陳若玲會要求她將時間壓縮至半小時,省下來的時間則可以學習電腦運用或媒體行銷等其他職場所須的技能。

「在我們協助的這些女性朋友裡面,大部分的(年齡)都是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陳若玲指出,參加工作坊的女性大多都是全職媽媽,故課程會配合她們的時間,安排在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讓媽媽們利用孩子在學校的期間,無後顧之憂地學習課程內容。不過陳若玲發現,近期也有單身女性來參加課程,她們大多因照顧長輩而辭去工作,同樣面臨難以重返職場的情況。

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若玲(中)和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合照。圖片提供/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

職涯諮詢與女力充電站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不僅有團體式的工作坊,協會不時也提供一對一的職涯諮詢服務,並可選擇線上或面對面諮詢,不受地域和新冠疫情限制。陳若玲說,一開始會先透過填寫表單,瞭解報名者的諮詢動機,根據她們的主要訴求,派遣管理顧問、人力資源主管等具專業背景的講師,協助報名者釐清目標及安排達成計畫。

而因每個報名者的背景與需求皆不同,故以個別輔導的方式進行,能提供更完善的服務。且陳若玲認為,這些二度就業的女性有一巨大無比的優勢,「她們都有職場歷練的經驗,在溝通協調、情緒管理上的成熟度和應對進退,相信會比新入職的年輕人表現得更好。」以去年服務的情況來看,約有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的報名者順利重返職場。

陳若玲分享,過去曾輔導一位在國外讀工商管理碩士、擔任專案管理師的女性。而她回到臺灣結婚後,育有兩子,並為了照顧孩子辭掉工作。等到孩子長大後,她有了想重返職場的念頭,卻不知該從何開始。因此,協會負責協助她找出符合她生活需求的工作模式,即使重返職場,這位母親仍希望能有時間陪伴、接送孩子,所以她的新工作必須能準時上、下班,且沒有加班,最終,她順利進入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助理。

「女力.SC充電站」一樓展覽廳透過不同句子鼓勵女性做出改變。 圖片提供/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

此外,協會在萬華也設有服務據點「女力.SC充電站」,據點的一樓是策展空間,二樓則是教室,即工作坊的上課空間。陳若玲表示,一樓主要會透過舉辦特展,展現協會理念。特展內容包含採訪、拍攝萬華女性經營店家的樣貌,與四位女性靠著自己的毅力及協會的幫助,順利重返職場的紀錄短片,其中一位進入公部門,另外三位則分別成為居家服務員、童裝賣家、瑜珈老師。「我們要展現的就是,女性多元化的角色,還有女性多元化的能力。」

重視二度就業 女性工作效能不可小覷

若要改善女性難以二度就業的情況,陳若玲認為能從企業文化著手,以她過去在國外工作的經驗來看,公司非常鼓勵員工陪伴孩子,因此有「彈性上班」的措施。而近期因新冠疫情,國內許多企業也落實彈性上班和在家工作的工作模式,但陳若玲認為,此種模式也能成為一般的工作模式,不僅限疫情期間。讓員工妥善安排自己上下班的時間,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自然也就不用辭職。

「其實女性要重返職場,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情。」陳若玲說,家人的態度非常關鍵,若家人願意支持她重返職場,一同分擔家務事,女性便能全心投入職場的準備工作,可以更游刃有餘地嘗試她感興趣的職業。陳若玲也呼籲,若女性有重返職場的想法,應及早開始準備,儲備自己的專業職能。

且陳若玲認為,整體的社會氛圍也應更重視這群女性的需求,提供更多的職涯諮詢資源與服務,幫助她們順利回到職場。如此一來,不僅能讓女性展現專業實力,找回自信,更能為企業及社會作出貢獻。未來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希望與年輕的團隊合作,實施跨世代學習,進行網路方面的技能教學,並將持續付出行動,為二度就業的女性尋找更好的出路。

採訪側記

我覺得有一個協會願意協助二度就業的婦女是一件很棒的事,不過反過來想,我認為或許能從最一開始的家庭分工就做好公平的分配,不必由女性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而是男性也應懂得照顧家人或做家事,如此一來,女性就不必犧牲自己在工作上的理想與時間,而是能由家庭內的雙方彼此分擔照顧家庭的責任。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