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慈葳、梁佳怡/新北市報導】小璋是一位中度智能障礙者,生在隔代教養家庭的他生活起居都有阿嬤照料著。小璋的家人擔心小璋年紀越來越大卻無所事事沒有一技之長,因此小璋的家人尋求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窗口,在接受評估後分配到蓮心園。
不忍家鄉弱勢無人照顧 蓮心園創立
蓮心園於一九九六年由張田黨成立,生在嘉義農鄉的他看著身邊的老年人們無依無靠可能就連過世都過非常久才被發現,就起了有機會要幫助社會弱勢的念頭。而庇護農藝工場則是在二〇一四年創立,源起是蓮心園裡面啟智中心的從事農業相關的太陽班,加上政府扶持成立庇護性工場,蓮心園決定成立這個庇護工場來幫助更多的身心障礙朋友。服務對象為十五至六十四的經職業輔導評量且通過試工評估者,目前有十二位身心障礙朋友正受到蓮心園庇護農藝工場的照顧。
蓮心園耐心陪伴使受庇護者安心適應
在進入蓮心園前小璋都依靠著奶奶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疼愛他的奶奶走了之後,他也毅然決然的要自己搬出去住討生活。剛到農場的小璋對於工作、生活、人際、理財完全沒有概念,加上對於陌生環境的不熟悉。起初的他十分抗拒農場的一切,甚至是對家人埋怨而不願意出門工作。為了使受庇護者能適應環境,就服員及老師會替受庇護者安排重複性工作例如:除草、澆水、種植、鬆土、採收,並定好規矩、不給受庇護者過大的生產壓力。而小璋在庇護農藝工場的陪伴下慢慢感受到了環境的友善,經過了前期的磨合小璋慢慢卸下了心房。
先天上的不足由輔具填補
場長塗永瑞提到:「每個身心障礙者在功能上都會有一個弱勢的表現:可能是記憶力不好也可能是邏輯性不好,無法理解什麼是多一點什麼是少一點」。雖然如此,蓮心園庇護農藝工場的兩位就服員及兩位老師還是用專業級耐心帶領他們。他們研發了一些標準的工具並稱之為輔具,例如每株菜的距離要多少我們就會給他一個定值的棒子,受庇護者就能按照棒子的距離去挖土盆。這麼做使身心障礙者不再邏輯卡關,可以順利的做到庇護農藝工場規劃的。
目標,並且在這之間得到成就感及就業信心。透過工作陪伴、反覆演練及鼓勵,蓮心園站在受庇護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需求。使受庇護者能夠在農場的工作感受到成就感,並能擁有約最低工資一半的收入、減輕家庭負擔。最後小璋也在蓮心園工作六年,能負擔自己一切的生活起居,與其他的受庇護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是庇護農場樂於助人的「大哥哥」。
疫情瓶頸 需要你我一起突破
從二〇二〇年開始,蓮心園因為疫情休閒農場的參訪團體來客數大減。加上今年年初的乾旱和六月後的淹水,農場的營收不佳。最糟的是,升三級警戒後團體活動全部取消,全部加總起來營收大大的減少。因此,他們尋找到行銷專員積極開發網路販售管道來彌補農場營銷上的不足。在產品上,蓮心園開發加工品如辣椒醬,和辣椒粉,還有洛神花蜜餞等可以長時間保存和常溫配送的產品。但這一切的努力還是需要大眾的支持,使蓮心園庇護農藝工場的照護能持續下去。
採訪側記
在與小璋採訪的過程中,由於小璋理解能力較慢,因此訪問時需要將語速放慢,讓他能一字一句的讀懂我們的問題。透過訪談,能感受到他很喜歡蓮心園的工作與人際互動,更開心的跟我們分享庇護工場為他帶來的改變。身障者不等於沒有工作能力,或許只是缺少一個「機會」,蓮心園正好為他們提供一個工作的場域,讓他們能夠有能力養活自己。此外,對於社會的弱勢族群,我們應該減少對他們的誤解,抱持更多的同理與包容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