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昭宜、陳泓伸 ∕ 台北市報導】振翅飛翔的虎爺、面紅耳赤的關聖帝君以及守護城隍的氤氳使者,各種具台灣代表性的角色映入眼簾,這些都是來自於角斯角斯工作室。於二O一一年成立,座落於台北市歸綏街的小巷子。「我們工作室的定位是,拾起被遺忘的想像力。」角斯角斯創辦人角斯 — 曾鼎元堅定地說道,他認為,台灣有這麼多有趣的神怪文化,應該要被更多人認識,因此致力於閱讀相關文獻、搜集典故,努力投入創作,為本土神怪傳說做出不一樣的詮釋。
創立與契機
在純手繪的八零年代,最初學習廣告設計的曾鼎元,因為那時還沒有電腦繪圖,所以慢慢養成了手繪的基本功。後來大學讀了電影相關科系,不巧的是,一九九O年畢業的時候,台灣的電影產業環境很差,台灣一年只產出大約五部的電影。受環境影響,所以曾鼎元選擇先轉行做行銷工作,在這樣的機緣下,重新接觸平面設計。
自行接案五、六年後,角斯覺得與其一直為別人服務,不如出來做更多自己想要做的東西,因此決定於二O一一年成立角斯角斯工作室。「工作室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創作被大家遺忘的事物,重新撿拾題材。」角斯開始致力於尋找有趣的故事,以這樣的方式來經營品牌,以插畫進入文創產業。成立角斯角斯工作室的初始階段,創作以人物、卡片、布花等跟生活比較有連結的圖案設計為主,但曾鼎元謙虛地表示,自己在人物的畫作上不夠出色,決定嘗試其他主題。
由於對台灣怪誕故事的喜愛,曾鼎元選擇以妖怪文化來作為創作題材,開始鑽研台灣的妖怪文化,並以自己的方式去詮釋。沒想到的是,一做下去就是好幾年,妖怪故事甚至成為了當時的品牌設計主軸。曾鼎元表示,這些故事應該要讓更多人看到,所以他決定把它們組織起來,完成了角斯角斯工作室的第一本作品《台灣妖怪地誌》。
《台灣妖怪地誌》中重繪了許多有趣的台灣傳說故事,如改編並增加情節的作品,阿美族祭典源頭的傳說角色 — 花蓮巨人卡卡,祂是一隻食人妖怪,時常入侵阿美族部落攻擊婦女,這樣的角色也替原住民族文化再添幾分色彩。《台灣妖怪地誌》中的原創角色「台東火燒風」、「台北獅暴雨」、「墾丁鯊克藍」,以怪奇、有趣的方式將妖怪融合台灣氣候,不僅貼近生活,也能讓人引起共鳴。
地方神祇與民俗傳說
「很多故事背後都跟地方生活有關聯。」角斯解釋道,在探索台灣妖怪文化的過程中,其實很多故事都是跟地方生活的連結,如客家石觀音、、高雄半屏山的麞妖、金門風雞以及頭城貓妖等在地妖怪。不過,角斯角斯工作室的作品,有別於日本的妖怪創作,日本的妖怪作品常用滂薄的畫面來營造威嚇感;曾鼎元則是嘗試用妖怪去介紹台灣的民俗傳說。
為了確保故事的正確性,曾鼎元致力於蒐集與查證,如先前《寶島搜神記》中莊嚴的保生大帝以及威風的虎爺,他把圖拿給宮廟的長輩看,長輩直接點出保生大帝的虎爺不該是黑色,因為黑色的虎爺是屬於財神的,而黃色的虎爺才是保生大帝的,所以曾鼎元就把原先的黑虎改成黃虎。曾鼎元認為自己身為圖畫工作者,採集資料也是他的工作,為了能在採集資料的過程中看得更全面,必須要不斷地探索,才能更透析自己所做的題材。
「題材從妖怪開始延伸到神明,這樣的擴充是潛移默化的。」在搜集妖怪題材時,許多書籍都會講述神明的故事,如日治時期作品《台灣舊慣習俗信仰》,這本書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日人了解台灣習俗,該書以第三人稱視角透視台灣的神明文化,這也給予了角斯角斯一個特別的方向。
「從小就有接觸道教信仰,明明它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自己卻不知道。」曾鼎元感嘆道。再加上他的母親是日蓮正宗的虔城教徒,所以他也想要用不同的面相看待神明,於是用這樣的切入點,製作出了收錄許多神明的傳奇故事、民俗典故的《寶島搜神記》。但這也讓角斯用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台灣習俗。這給予了角斯角斯一個特別的方向,因此角斯開始探索神明的相關傳說、整理典故,重現神明的傳奇故事。角斯角斯的創作範圍由妖怪到神明,曾鼎元表示,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必然,而是來自於創作過程中的感受。
獨特性與自由
「工作室必須在接案生存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角斯角斯工作室在品牌成立初期面臨了些許困難,像是開銷、宣傳以及客戶群等,畢竟插畫要在創作市場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市場會隨著環境不同作出變動。當時角斯角斯工作室的接案來源大多來自於報章雜誌,因為有許多報紙都會請插畫家來創作副刊。所幸的是,當時市場上的群眾募資逐漸活絡起來,角斯角斯便開始策劃主題進行募資,推出「台灣妖怪鬪陣」桌遊,募資金額高達兩百萬,後來也得以舉辦結合鬼怪文學以及當代藝術的展覽,「妖氣都市」,兼顧傳統與創新,將妖怪文化結合都市學,打造屬於台灣的魔幻場域。
「會想在認識創作題材之後,知道得更多。」曾鼎元提到,除了知識上的內容以外,可以透過閱讀、創作,去重新詮釋成新的東西。因為這樣的感受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所以選擇繼續做下去,期待作品到不同階段的樣貌。
木板創作是角斯角斯工作室的特色之一,木板的跟筆之間不會像紙張一樣協調,所以處理起來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但木板的特色在於它會有非常古樸的基調,這是用電繪難以揣摩出來的感覺,所以選擇用木板作為素材,為作品添加不一樣的感覺。《牟吉》就是木板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以木板當基底,搭配原住民主題物語,其中引用了鄒族的「樹聲說」、並用角色比擬天神哈莫,創作神靈的繪卷,並把人性套用到「牟吉」的角色中。主角牟吉在獲得力量後變得恃才傲物,如同人在被激發獲得力量時,便會因為自負而產生迷失,並在故事中敘述物極必反等概念。《牟吉》不只保留了木板的流理,繪本內容豐富且在原有的民俗故事中創造出新穎的情節,使人重新探討人性、自然與命運等議題。
自由,用來形容角斯角斯可能是再適合不過了,角斯角斯不會將作品侷限在一種方式,他們會找尋適合的元素來搭配創作題材,營造出所欲呈現的作品氛圍,曾鼎元表示,如果未來還會有其他題目,他也會嘗試用不一樣的素材。對於創作,他也接著說:「我比較不會去談風格。」他喜歡照著設定跟感受走,因為他覺得風格是來自於觀賞者的反饋,自己決定內容的呈現方式才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
數位時代來襲 手繪作品的競爭力
許多數位作品能透過電影、電視這樣的強勢媒體迅速擴散,而地方文化就會被削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便不會去思考說,我可以做什麼。」曾鼎元嚴肅地說道。現代資訊流動快速,手繪作品逐漸跟不上社會的腳步,許多創作者也轉身投入電腦繪圖行列,以求加速整個創作過程。面對電繪作品帶來的市場壓力,角斯角斯工作室試圖走出自己的路,透過確立題材、行銷包裝以及合作推廣,逐漸在藝術圈中獲得了聲量。
角斯角斯工作室的作品,仍是以手繪作品為主,「紙張的渲染是比較不好控制的,但它才叫畫畫。」曾鼎元開心地說。他很享受紙張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驚喜感,這是電繪所沒有的特質。親手調色、感受顏料變化、等待顏料風乾,曾鼎元相當喜歡等待的過程,他表示,這段時間裡不僅能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還能去思考如何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靈魂。
不斷挖掘 用插畫創造更多可能
為了突破手繪創作在市場的限制,角斯角斯的書籍在獨立書店販售,不過獨立書店的觸及對象跟商業的通路還是有差,所以也會選擇跟出版社合作,擴大行銷以及增加作品的觸及率。
角斯角斯也積極找尋合作機會,如Beyond Beyond線上內容百貨請角斯角斯創作九月份的主題「台灣山海物語」,Beyond Beyond的粉專負責人表示,角斯角斯在視覺創作上,能夠呈現豐富多元的臺灣精神,因為他們總能結合在地故事以及風土名情,並將理念具象且生動地表達出來。
角斯角斯也致力於從事跨領域合作,先前四月跟高雄市國樂團舉辦親子音樂繪,重新編寫了神明的故事,以角色燈猴大鬧天作為故事開頭,由神明失措的反應來帶入神明故事。曾鼎元運用台灣流傳的神帝傳說為活動增添色彩。他表示,現在大家比較不認識神明故事,尤其是都會地區的年輕人跟小朋友可能對這個領域比較陌生,所以想透過親子音樂會裡的故事,讓每一位神明出場,去告訴民眾他們是什麼樣的神。動畫播出,國樂手開始演奏,在視覺與聽覺的搭配下,整面相當熱鬧有趣。音樂元素在主題的引導下,更清楚地彰顯出來,許多小朋友在音樂會中盡情玩樂,同時也有機會認識台灣的傳統文化。
採訪側記
由於新冠疫情肆虐,這次的採訪決定用線上的方式進行,儘管如此,我們依舊能從螢幕中感受到角斯角斯創辦人對作品的熱忱。從曾鼎元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他們在工作室裡奮鬥的精神,並堅持將台灣比較少被關注到的鬼神文化推廣出去。也希望未來角斯角斯能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台灣特有的傳奇故事,延續到下一代,讓大家能注意到,原來我們台灣有那麼多精彩、有趣的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