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30日電)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的婦人,因化療免疫變差,左肺疑遭黴菌感染,病理切片後接受藥物療效差,再以基因序列檢測,發現原來真兇不是切片結果的絲狀黴菌,而是白黴菌。
台北榮總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祥芬今天透過新聞稿分享的案例經歷,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她說,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10萬種以上,鑑定及治療相當棘手,以黴菌感染症為例,傳統菌種鑑定多以微生物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為主。
黴菌感染不易透過痰液組織切片培養出來,病理切片只能觀察外觀組織,無法確認菌種。以這名60多歲婦人為例,左下肺葉一半有黴菌感染病灶,先透過病理切片結果為絲狀黴菌,因療效有限,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卻是白色念珠菌,為確認診斷精準用藥,以基因序列檢測,最終結果竟是白黴菌。
黃祥芬說,白黴菌是絲狀黴菌的一種,相較白色念珠菌,治療上較困難。醫師評估左肺葉感染範圍太大,切除病灶可能導致殘存的肺功能不足,加上病人與家屬也不願意開刀,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目前個案病情穩定控制未復發。
黃祥芬表示,快速對症下藥非常重要,免疫力低下或抵抗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感染黴菌,如果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治療,死亡率將高達4至5成,特定黴菌若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
黃祥芬說,如何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是感染症精準治療首要之務,利用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不只用於肺部感染,此種創新方法,也已經運用於鼻竇及腦部黴菌診斷治療,達到精準診治的目標。(編輯:管中維)111113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