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卡變萬用卡 遠距醫療因疫得福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9日電)COVID-19疫情迄今,健保卡有大用,從加註旅遊史與接觸史、買口罩、快篩實名制,到開放診所視訊診療協助判斷確診,疫情前健保卡數位化基礎,助攻台灣防疫交出漂亮成績。

1995年6月,台灣第1張紙本健保卡問世,當時沒有照片,就醫需要帶著身分證核對,蓋滿6格就須換卡,8年階段性任務結束,2002年健保卡第一次升級,變身IC卡,整合各式就醫憑證,一卡在手就能方便就醫。

健保卡不是第1次替台灣防疫立功,2003年SARS疫情蔓延,因為健保IC卡即時掌握患者就醫史,有效防堵疫情擴散,迅速串聯醫療資訊網絡。

健保署長李伯璋告訴中央社記者,2018年起中央推動智慧醫療前瞻規劃,當時提出健保卡數位化,為之後的COVID-19防疫奠定良好基礎。

此外,長期難以開展的「遠距醫療」也因此大步邁前,在Omicron BA.5病毒變異株的疫情中,98%以上確診者都是居家照護,採取遠距醫療照護、視訊診療開藥,讓零接觸就醫模式走進民眾生活,今年還要擴大視訊診療對象,穩定慢性病、安寧療護等10大類病患皆適用。

李伯璋說,預計明年將繼續優化虛擬健保卡功能,增加一條龍完整就醫服務、結合電子處方箋領藥及多元行動支付

隨著健保卡多元應用,他也強調,個資保護是外界最關注的,健保署將持續加強相關資安防護,實現智慧化與數位化醫療服務。

COVID-19是新興傳染病,確診者康復後,病毒所留下的後遺症會維持多久、影響多大,都是未知數,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也是由健保署負責,李伯璋說,因為當初擔心後遺症嚴重,才規劃以醫院作為計劃參與醫事服務機構。

健保署醫管組專門委員呂姿曄表示,計畫收案條件是解除隔離日6個月內,有多種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須跨科別整合醫療個案,截至去年12月中旬有130家醫院收案7274人,以門診7262人居多,仍有12人住院。

據健保最新申報資料,至2022年10月已有6名個案申報這項計畫住院模式費用,分析住院個案多與呼吸道症狀有關,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或呼吸衰竭,還有1人是腦血管疾病後遺症。

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收案者男性2756人,占總體收案者36.8%,女性4733人,占63.2%;年齡層以30至39歲及40至49歲居多;縣市別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收案合計5006人最多,共約占66.8%。

截至去年底的統計,全台800多萬例確診者,僅7274人尋求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協助。

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長新冠症狀較輕微、非急性有關,民眾傾向到診所解決,目前預估計畫期限是至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止;為了解染疫後是否增加赴診所就醫次數,已展開資料比對,以利未來醫療規劃。(編輯:陳清芳)112010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