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 09:38

福爾摩沙印象展 透百年古籍窺探台灣

林仙怡 張政捷 報導  / 台北市

華視藝廊帶您從西方人的視角,看看16到19世紀的台灣是什麼模樣。一份300多年前的荷蘭文古籍,紀錄下最早的台灣原住民文獻,透過收藏家簡義雄極力保存,同時在中山堂舉辦的福爾摩沙印象展中曝光,展期將持續到明年2月,歡迎民眾前往欣賞。

一件件擁有兩、三百年歷史的古文物,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由西方人眼中所紀錄下的台灣,不是番薯的形狀,反而更像變形蟲;浮水錢是曾經被清代官員形容,錢小而薄的康熙通寶,細薄如紙,就連放在水面上,都不會下沉;還有當年荷蘭人被逐出台灣時,移交給鄭成功的金銀錢幣,原來是這種不規則的特殊形狀,也讓後代人見證了這段歷史。

透過收藏家簡義雄的珍藏,讓西方文獻中的台灣得以曝光,同時選在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山堂展出,從大航海時代到傳教士來台傳道,以及開港通商時期的外銷年代,由西方人眼中看見的台灣,再對照以台灣角度看見的歷史,絕對讓人有不一樣的體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