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杜鵑系列-飛越杜鵑窩(一)

曾萬 杜廣奎 報導  / 花蓮縣

  精神病人外表看起來可能與常人無異,但是內心世界的煎熬、痛苦,旁人卻無法想像,這些病人一旦克服病魔走出陰影,他們迎向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呢?根據統計,精神病人經過治療之後,大約有四分之一是可以完全康復、有二分之一得要靠藥物控制,另外四分之一的精神病人則是終身的病患。對那些康復的病患而言,他們非常需要也非常期盼能夠回到社會中去正常工作,而工作讓他們集中精神、有所寄託,也有助於恢復健康。但是,現實的環境卻非如此,許多康復後的精神病人,在走出病院之後,受不了別人特異的眼光,或是適應不了環境、處不好人際關係,又回到了病院。今天我們邊緣杜鵑系列,就要帶您了解精神病患飛躍杜鵑窩的掙扎。

  這裡是花蓮的玉里榮民醫院,上午八點,一批病情穩定的精神病人,由復健中心整隊出發,要到玉里街上購物,隨行的工作人員,交代好集合時間地點之後,這些精神病人,很快地消失在玉里的街頭。採訪小組從他們穿著的制服,才在市集中找到他們的蹤影,他們有的盡情吃喝,有的趕著買一些生活的用品。兩週一次,一次一個小時的自由,對於長期住在杜鵑窩裡的病人來說,已經是很大的享受,由於花蓮玉里的榮民醫院和省立玉里養護所,合計有五千多個病人,玉里居民似乎比較容易接納精神病患。藉由定期外出購物,這些生活功能逐漸恢復的病人,已經開始準備回歸社會。

  這裡所謂「病人自己賺的錢」,來自於和玉里榮民醫院合作,提供病人工作機會的廠商,這筆錢不算是薪水,而叫做「工作獎勵金」,是廠商提供給這些病人的工作津貼,由於這些病人尚未完全康復,他們每天只工作兩、三個小時,因此工作獎勵金的金額不大,這種過渡性的工作訓練,可以幫助部分病人,恢復工作的能力,甚至找到工作成功受雇,但是大多數精神病人,在病情穩定之後,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不過,目前國內精神病患的庇護性工場,並不普遍,更沒有專門為精神病人而設的支持性事業,因此精神病人康復以後,如果不能夠自己找到庇護所,就只有繼續依賴收容單位的資源,像一般私立醫院的病人,只能留在簡陋的醫院復健中心,根本談不上職業能力的復健。而高雄龍發堂收容的精神病人,則留在龍發堂的養雞場工作,雖然也是一種職能復健,他們卻是終生收容,前途全看病人的造化。至於公立精神醫療機構,雖然在院區外設有社區職能工作坊,或者是社區商店、社區工廠,但是限於經費,規模很小,而且還得面對社區居民的反對壓力。

  社會壓力和資源的限制,使得原本康復比例就不到三成的精神病患,能真正回歸社會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國中時發病的小強,是精神病人當中少數的幸運者之一,他現在病情穩定,過去卻有自殺的傾向。小強現在晚上住在家裡,白天在社區工作坊學電腦,他不再自殺,只想著過幾年要從事餐飲服務業。這種樂觀的想法,對於曾經求職受挫,或者是被家屬拒於門外的康復病人而言,卻是有如夢想,所以,有一些即使已經康復,可以出院的病人,卻寧願留在杜鵑窩裡工作。

  這些不願回家,甘心留在精神病院或社區中途之家的病人,共同的說詞是「這裡待習慣了,又有感情,不想出去」,事實上他們是害怕社會歧視的眼光。在這種社會壓力之下,曾經因為婚姻問題酗酒患病的潘先生,卻能夠在家人的支持下,成功地走出醫院大門,並且開始學做裱畫的生意。幫助兒子脫離苦海的潘媽媽,以她過來人的經驗,呼籲精神病患的家屬不要放棄病人,她說,病人只要定期服藥,經常給他們鼓勵,他們就有可能康復。

  而為了避免病人回歸社會,會受到歧視和打擊,玉里榮民醫院,特別將花東地區廣大的自有農場,規劃成精神病人的職能治療區和康復之家。而依照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只有極少數精神病人,會攻擊別人,他們的攻擊行為,實際上是因為受到被害妄想的壓迫,所導致的反應。

  玉里榮民醫院的廣場上,一大早又聚集了一大群精神病人,他們儘管表情各異,病況不同,背後卻可能有著同樣的辛酸故事,面對現實的社會環境,這些精神病人將來能不能重返社會,恐怕得看精神醫療的客觀條件,和病人的主觀意願,才能夠決定。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