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杜鵑系列(五)-他山杜鵑

曾萬 杜廣奎 報導

  在介紹過國內精神病患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病醫院醫療的情形,發覺了許多人力、物力不足,法令制度又不健全之後,到底該如何讓國內的精神病人真的能享有比較好的照顧呢?本單元走訪幾個先進國家的精神病院,看看福利制度和醫療系統健全的國家,是如何幫助這些飽受精神折磨的患者,也聽聽各國專家的寶貴意見,以他山之石做為國內精神醫療的參考。

  這裡是德國一家教會醫院,所附設的社區精神病院,這個精神病院一共收容了1250個精神病患,是目前德國北部郊區最大的精神病人收容所,在院方管理人員帶領下,採訪小組來到了病院的管制區,重度精神病房,這裡主要收容的對象,是二十到四十歲患有精神分裂症和重度躁鬱症的病人,他們對於記者的來訪,有的視若無睹,有的不太友善,有的則是感到新鮮而開始躁動起來。這裡的病房是一個人一間,病人的房門可以上鎖,自由進出,充分注重病人的隱私權,而管制病房的四周,既沒有圍牆,也沒有加裝鐵窗,精神病人和外界,只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這裡病情穩定的病人,還可以申請自由外出,院方表示,這種生活化的管理觀念,是德國精神醫療的趨勢,他們不怕病人打破玻璃,因為玻璃破了容易修補,精神病人,卻不容易復健。

  為了幫助病人治療復健,防止他們發生意外,院方以三倍的人力來照顧這些精神病人,院區內還設有直昇機停機坪,以備搶救急性發作的病人,他們都來自於鄰近的社區,「地區化」的收容方式,是德國普遍採行的原則,院方也安排了一些勞動治療的課程,譬如透過木器工場的訓練,可以幫助病人提昇手藝,集中精神,找回自我,他們也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團體的行為規範,一旦病人恢復了健康,他們就可以向德國政府申請就業輔導,爭取強制雇用的工作機會。

  在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之下,精神病人享有就學、就業,和就養等種補助,病人不必花一毛錢,而教會精神病院的開銷,98%來自政府補助,其餘則是靠教會自營農場的收入,和社會的捐助,德國的精神病人,在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之前,可以暫時留在精神病院或是社區的中途之家,這個病院內的中途之家,裡面一共住了二十八個病人,他們由醫生、護士、心理師和社工人員陪住,彼此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病人白天只出去工作兩、三個小時,其餘時間則留在中途之家裡面。這個女孩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她的家,她雖然還要繼續吃藥治療,但是,她想長期待在這裡。

  另一天上午,採訪小組來到漢堡市區的另外一個精神病人收容所,這裡只收容78個病人,有的全日住院,有的白天住院,有的則是來這裡從事職能復健,過去是業餘拳手的病人塔森瑟拉維克,現在病情穩定,正在接受勞工局的就業訓練。這裡收容的精神病人,市政府每人每月補助,大約5200馬克的治療復健費用,相當於新台幣八萬多塊錢,類似這種規模的小型社區收容所,是德國最近十五年來興起的醫療模式。

  威廉馬克萊教授,是上個月德國漢堡舉行第十四屆,世界社會精神醫學會議的召集人之一,這次會議,一共有25個國家,三千多位精神醫療專業工作人員與會,會議的主題是「打破不切實際,強調多元與容忍」,與會者認為,少用藥、多復健,以及小團體和社區治療,是世界精神醫療的趨勢。

  而採訪小組走訪荷蘭的精神醫療時也發現,小型復健社區是荷蘭普遍採用的精神醫療方式,這裡的社區復健中心,緊鄰著馬路,門口就有公車站,外表根本看不出這裡是個杜鵑窩,復健中心內部,是一個大家庭,十幾個男女病人共同生活,他們可以在這裡的小型農場,進行農業復健,學習農牧技能,他們也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打發時間的方法,等待荷蘭政府的就業輔導,荷蘭的精神病人,精神醫療費用全由政府負擔,但是平均一百個年輕人,要負擔八十個社會福利人口的生活補助。

  目前全世界平均大約有3%的人口患有精神病,但是精神病的治癒率卻不到三分之一,世界精神醫學會議中,特別提出了多元和容忍的主張,希望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幫助精神病人,應邀參加會議的龍發堂住持釋開豐,也在會中發表他的民俗療法,而引起各國的注意。

  龍發堂的民俗療法,是國內精神醫療資源不足的歷史後遺症,目前中國大陸也同樣面臨精神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與會的大陸學者嚴和駸教授,說明大陸上海的對策。最近訪問大陸的美國學者馬丁.席德曼教授,對大陸這一套,解決醫療人力不足的做法,印象深刻,這個模式的運作方式,是一名精神科醫師,教導十名初級醫師,每一名初級醫師再教導十名村落的赤腳醫生,或基層衛教人員,精神病人付錢找基層的赤腳醫生看病,基層醫師再付諮詢費給上一層的精神科醫師。

  而精神醫療資源充足的先進國家,像美國和日本,目前則正努力加強復健設施,和精神病人的社會福利。正當世界各國致力發展社區復健,落實精神病人福利的此刻,國內的精神病患,卻因為病床不足而得在醫院和家庭之間,遊移奔波,顯示國內的精神醫療體系,在開發資源緩不濟急的情況下,也沒有一套緊急的權宜對策,精神科醫師呼籲各界,要重視精神病患問題。而一向被標定為不定時炸彈的國內精神病患,未來究竟會成為亮麗的玫瑰,還是繼續在社會邊緣漂泊,最重要的關鍵,除了病人的造化和社會的關懷之外,還是得看精神醫療的政策取向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