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綠色奇蹟

張世輔 羅益民 報導  / 台北市

  相信很多人在飯館都吃過生菜沙拉,您是否想過像是沙拉吧中的生菜,是從哪裡來的呢?以往這些溫帶的生菜,因為不適合台灣氣候,都必須要去仰賴進口,不過現在本地已經能夠生產,而創造這個綠色奇蹟的人,是三十二歲的崔志光,崔志光以六年的時間,試驗成功十幾種的水耕蔬菜,品質更勝於進口的產品,可以說是現代精緻農業的另一個代表。

  

  每個星期五,這輛紅色的小貨車,會準時駛入來來飯店的地下室,三十二歲的崔志光,將一箱一箱的新鮮生菜卸下,並依規定由驗貨員仔細驗收。四年前,在這張驗貨台上,幾乎都還是西洋進口生菜的天下,不過四年來,崔志光所生產的水耕生菜,卻占了飯店用量的一半,足以和舶來品相抗衡,令人相當驕傲。對生菜品質要求十分嚴格的飯店主廚林炳章表示,他從來都沒有想到本地也可以生產西洋生菜,經過幾年的使用,許多眼睛尖、口感強的客人反應都不錯。除了品質好之外,崔志光所生產的生菜價格低廉,也是飯店願意棄進口,就本土的主因。

  一般飯店沙拉吧所使用的生菜,原本並不適合在炎熱潮濕的台灣生長,不過崔志光卻在陽明山創造了這個奇蹟,走進這間占地三百多坪的水耕農場,一片綠意,讓人心曠神怡,為了維持每天出貨,崔志光和他的夥伴顯得十分忙碌,大學園藝系畢業的他,原本對水耕並不陌生,不過種植西洋生菜卻是頭一遭,當然走得也很辛苦。從坪林到天母,再到陽明山,崔志光終於找到了適合水耕蔬菜的冷涼環境,他租下了這間破損的溫室重新整修,就連這套故障的自動化水耕機器,也在他和夥伴們的巧手下修復運轉,使得室內溫度和濕度能達到最佳狀態,五年多來,崔志光平均試種超過一百種的生菜,成功率卻不到十分之一。

  經過多年試驗,崔志光掌握了水耕生菜的栽種方法,他首先是在滿布水分的栽植盤播種,一粒一格的種,絕不馬虎,崔志光平均一星期要種三十盤,一盤190粒,每盤產量是三十公斤,播種完後,則放入苗架進行暗室發芽,如此保持濕度兩到三天,三天後就可以開蓋進行綠化,讓幼苗接受陽光的洗禮,七天後,再將培植盤的幼苗移入水耕區,集中「假植」,這個階段,幼苗會大量吸收水中的培養液,加速生根茁壯,兩個星期後,再將幼苗區隔做「定植」,定植後三十天就可以採收,這幾年,崔志光成功的培育出羅美生菜、紅生菜、波士頓萵苣、水芹菜、山芹菜和苦萵苣等生菜,深受市場歡迎,國內的幾家大飯店、高級餐廳和圓山空廚都向他購入生菜,今年,他又試種成功這種新萵苣ROLLO BLANC,才剛長成就已經被餐廳訂走了。

  訂下這些新萵苣的是國內知名法國菜師傅張振民,四年來,張振民不但提供崔志光正確的市場訊息,更是他新品生菜的評鑑人,他經常親自來崔志光的農場,挑選生菜回去試用,只要顧客接受,他就鼓勵崔志光推到市場。近年來,國人追求健康的身體,吃生菜於是成為一種時尚,因此水耕生菜的栽種潛力無窮,張振民也建議崔志光朝種類和色彩多樣化發展。

  此外一些新的水耕蔬菜,像圓型帶刺小黃瓜、甜椒和碟型南瓜也試種良好,除了生菜,水耕香料也是崔志光另一項大膽的嘗試,一般水耕香料,由於纖維少、味道淡,很難和土耕香料競爭,不過,這幾年,崔志光陸續培植成功三種高級薄荷、鼠尾草和蝦夷蔥等香料,最近還初步試驗成功百里香的栽種,令他雀躍不已。

  為了建立更好的水耕環境,崔志光一面嘗試種植,一面也在水耕自動化上下功夫,這套酸鹼電導度自動平衡系統,是崔志光和文化大學的指導老師熊同銓,共同規劃完成的,這些紫外線光座,將試驗紅生菜鋸齒葉緣的色素濃度,希望能達到色彩多樣化,目前熊老師更以崔志光的溫室,做為改善水耕環境的示範研究。

  由於研究之故,崔志光的農場也免費提供文化學弟妹們參觀和實習,他還不計成本,每隔兩週遠從陽明山開車到坪林國中,指導學生種植水耕蔬菜,這座迷你溫室,就是由崔志光一點一滴建立的,三年來,這裡已經培育出無數水耕的「種子」和「幼苗」。

  當外界仍對本地是否能種植水耕生菜,抱持懷疑的態度時,崔志光卻憑藉著「水耕世界中有無限可能」的信念,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他呼籲對水耕生菜培育有興趣的人,別錯過任何可能的機會。深夜時分,陽明山在寒流的籠罩下顯得異常冷清,不過這座矗立在山頭的溫室卻洋溢的暖流,崔志光說,照顧這些生菜,就要像照顧嬰兒一樣,不但要用方法,還得付出愛心和耐心,而這份執著就是創造奇蹟的原動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