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您知道中國海關的歷史有多久嗎?您知道台灣有一座亞洲最具規模的海關博物館嗎?在海關博物館裡,除了可以看到像玳瑁、穿山甲、虎鞭、熊掌、武士刀還有大清紋龍錢幣等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海關沒入品之外,還可以親睹一百多年來中國海關珍藏的文物史料,和官防文件,看完了海關博物館就像讀完了一整頁中國近代史。
這是去年底落成的財政部關稅總局,座落於台北市塔城街的新辦公大樓,這座海關大樓正是仿照當年上海江海關的外觀建造的,在這座美輪美奐的大樓頂端,也安置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巨鐘。就在古鐘的樓下,有一座國內第一個由行政機關籌設,同時也是全亞洲最具規模的海關博物館。
走進海關博物館,首先吸引住觀眾目光的,是一座三公尺高,雕工極為精細的佛塔,這座十二層的佛塔上面,雕刻了三百多個各種造型的佛僧人物,當時物主申報是從泰國進口的塑膠製品,但是經過海關鑑定結果,證實產地是中國大陸,而且是由昂貴的深海魚骨雕刻製成,由於當時大陸物品不准進口,因此這件珍貴的雕刻佛塔依法被海關沒入。
海關博物館一進門的地方,豎立了一塊「總稅務司公署界石」,由於早期的海關都是由洋人擔任總稅務司,主持海關事務,為了保護關產,就在每一個海關所屬的地界豎立一塊碑石,告示這裡是海關地界,外人不得擅入。
通關作業展示區是博物館的第一個展示區,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一份宣統三年,由滿清政府陸軍部核發給一艘軍火輪的「護照」,負責規劃及創建海關博物館的副執行長葉倫會,對於我國海關的歷史瞭若指掌,他告訴我們,根據當時的法令,民眾出國只要購買船票就可以出境,並不需要護照,反倒是貨物出國需要護照。從護照上的文字我們可以得知,這艘軍火船載運的武器彈藥,是陸軍部所運送的各種砲彈彈頭和信管,陸軍部還要求「沿途經過關津渡卡廳所營汎勿得攔阻」。在這張古老泛黃的通關護照上,我們還可以看見天津海關關務人員所蓋的戳記。
這是「關金券」,中央銀行於民國二十年五月一日發行關金券,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面值十分、二十分、一圓五圓及十圓等五種關金券,專門做為繳納關稅之用,不做流通貨幣。民國三十一年四月,由於通用法幣快速貶值,政府趕印不及,財政部因此決定將庫存的關金券投入通用貨幣市場,關金券一元折合法幣二十元,但是關金券也急速貶值,政府只得陸續增印二十、五十、一百、二百五十圓面額的關金券,到了民國三十六年,面額再由五百增加到一千、二千、五千一萬、二萬五千、五萬甚至到二十五萬圓的關金券,到了民國三十七年,政府發行以關稅做擔保的金元券時,十五萬圓的關金券只能兌換一圓金元券,畫面上從面額十分到二十五萬圓的關金券,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戰亂年代裡通貨快速貶值的可怕。
在展示櫃的一角,我們又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圖案,一張民國五十二年的美援物資輸入許可證上,蓋上了中美兩國國旗和握手圖案的戳記,對於居住在台灣、年紀四十歲以上的民眾來說,在三十多年前那個依靠美援物資的年代裡,這個象徵中美合作的印記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緊鄰著通關作業區的是查緝走私區,你也許很想知道,出國旅遊回來通關時,如果物品被海關沒入,那些被沒收的東西究竟跑到那裡去了?這裡可以告訴你海關處理沒入品的方式。一般來說,如果是准許進口的,就可以事後「備價購回」,如果是違禁物品,就得移交主管機關處理,而這些違禁物品,除了將來做為違法的證物之外,也會予以標售、拍賣或是銷毀。
在查緝走私區裡,最吸引一般觀眾的,就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沒入品了,首先,槍砲和刀械如果沒有經過許可,一被海關查獲立刻沒收,這面牆上就掛滿了各式各樣被沒收的槍枝和刀劍,有長劍、也有短刀、有西洋劍,也有武士刀,其中更不乏各種雕工精美造型獨特的名刀。旁邊的玻璃展示櫃裡,陳列著各種短槍、短刀以及毒品和賭具,有海洛因、速賜康大麻、罌粟種子、天九牌和暗藏玄機的骰子,而毒梟為了獲取暴利,所使用的走私方式更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這些就是歹徒走私毒品所使用的藝術木雕、香束、巧克力和洗髮精,過去在戒嚴時期,除了部分的中藥材之外,大陸物品一律禁止進口,像這裡所陳列的大陸製造的樂器、瓷器、漆器、毛筆和圖章等都是,如今隨著政經情勢的演變,許多大陸產品已經准許間接進口了,其他過去經常被海關沒入的物品,還包括大清銀幣、宣統三年紋龍硬幣,各種形狀和材質的鼻煙壺和玉雕等。
在另一個展區,我們看到了各種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製品,有虎皮、花豹、穿山甲、蜥蜴、玳瑁、虎骨、虎鞭、熊掌、麝香鹿角和犀牛角等。海務燈塔展示區,這裡最吸引觀眾目光的,是一座重達五百公斤的銅製霧鐘,十九世紀末期,已經有許多船隻往來於長江口一帶,但是當地暗礁淺灘很多,因此特別以一艘「九段燈船」巡行當地水域,燈船上除了可以射出光芒警告船隻小心行駛之外,還設有霧鐘,在起霧的天氣裡,鐘聲就會響起,提醒來往船隻注意附近水域的礁石,眼前的這座巨鐘就是「九段燈船」解體之後,被海關保留下來的。海務燈塔區裡,另一件特殊的展品是一尊日本明治十九年,由日本大阪砲兵工廠製造的霧砲,早期燈塔大多設有霧砲,霧砲的用途,顧名思義就是在起霧的天氣裡,船隻看不見燈塔發射的燈光,這時船上會鳴放霧笛,燈塔的守望人員就立刻鳴放霧砲做為回應。
我國早年的燈塔,只是沿岸居民在地形危險的地方,建立一些指示航行的簡陋標誌,例如寶塔、土丘、石樁等,後來為了因應夜行的船隻,才在鐵製的圓盤內以燈蕊燃燒植物油或是酒精,再經過透鏡的反覆折射,發出微弱的亮光,來提醒討海人小心行船。這裡展示的就是各個時期燈塔所使用的燈具和透鏡,這是「福星號」燈塔補給船,由於燈塔大多位於偏遠荒僻的海邊或是小島,交通不便,人跡罕至,食物飲水的補給更是不易,因此對於經年獨守燈塔的守望人員來說,燈塔補給船就是他們的海上明燈了。
博物館裡還展示了一張,光緒四年由台灣淡水海關所發出的「船鈔執照」,船鈔是一種專款專用的稅款,目的是為了建造及維修燈塔之用,但是當時清廷收到稅款之後,並沒有依照約定做為整建燈塔之用,以致大陸沿岸經常發生船難,擁有商船的列強各國因此非常不滿。燈塔是一種助航設備,讓船隻在海上航行不會觸礁,本來應該是屬於交通部門的工作,世界各國的燈塔都是由交通部門管理,例如美國是由海上防衛隊管轄,日本是由海上防衛廳管轄,只有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由海關來管理燈塔的國家。
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示區是海關文物展示區,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我國海關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早期的海關雇用了許多學有專精的外籍客卿,以及一群素質高,操守好、能力強的我國籍關員,而當時清廷推動的自強運動也是透過海關來進行,因此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海關在財政、經濟、教育郵政、港務、氣象甚至在外交、實業和海軍等,需要引進西方新觀念的領域裡,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這張康德七年發給稅務官楊基文的「指敘令」,就更令人好奇了,因為許多人似乎沒聽過「康德」這個年號,我們仔細的在這張「指敘令」上尋找答案,最後終於在這張陳舊的令紙上方,發現了已經褪色泛黃的「滿洲帝國」四個字,這時我們不但知道了「康德」原來是滿洲國的年號,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裡,即使只是一張小小的紙片也可能有它的故事。
另一封由海關總稅務司署,寄往湛江市雷州關稅務司公署的信封上,則被蓋上了「郵路阻斷故退」的戳記,雖然郵路為何阻斷已不可考,但是這樣的記號,總會一再的勾起人們對戰爭的慘痛記憶。在一份海關保存的古老卷宗裡,我們發現了一封民國三十八年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司令部」的公函,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到「人民解放軍」佔住海關辦公室的情形,一張簡短的信箋,卻清楚的告訴我們,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一些最真實的故事。
就在華視新聞雜誌外景小組進行拍攝作業的時候,海關博物館正在為海關員工子女,舉辦一項「認識海關」的親子活動,讓小朋友們不但對海關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對父母工作的地方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博物館的解說員,深入淺出的向小朋友們介紹每一件展品背後的故事,同學們則是一邊聚精會神的傾聽,一邊認真的做筆記,走完一趟海關博物館,這些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腦海裡,已經增添了許多既有趣又實用的知識了。
每當被問到蒐集這些展品的艱辛過程時,實際負責建館事務的,海關博物館副執行長葉倫會總是這麼說,王安石有一句詩:「看似平常卻奇絕說來容易最艱難」,葉倫會最喜歡跟人說,歷史就像一首歌,古蹟是這首歌裡最動人的音符,沒有音符,這首歌就沒有辦法唱下去,而沒有了古蹟,歷史也就沒有辦法繼續傳述下去了。在海關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示區裡,就可以看得見薪傳海關歷史的古蹟,那是一塊古老斑剝的石碑,上面寫著「台灣關地界」五個大字,西元一八五八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做為通商口岸,這塊石碑就是台灣設關之後,海關所豎立的界碑,石碑靜靜的躺在博物館的一角,向來人述說著一頁又一頁海關的故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