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新北市
150年前大清政府跟歐美各國簽定天津條約,確定包括淡水的五口通商,當時淡水最重要的三大出口商品分別是茶葉、蔗糖還有樟腦,茶葉和蔗糖一直是台灣的重要商品,可是樟腦卻逐漸走入歷史。
台灣曾經被封為樟腦王國,憑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龐大的樟樹族群,也讓臺灣的樟腦產業走過光輝的時代,只是我們對於樟樹與樟腦產業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您知道許多生活用品都和樟腦有關嗎?樟樹的利用和樟腦的製作,記錄台灣先民山林生活的心酸過往,是台灣史詩中不可被忽略的一頁。
雖然現在各種除濕防蟲製劑充斥市場,但是很多家庭主婦還是深信,只有樟腦丸才能真正防蟲防蟎,甚至對付書蠹、木蠡也要請出這些白色小丸子,因為過去這一百年來,全世界的人都依賴樟腦丸,在日常生活當中幫忙除臭、防霉和驅蟲,就如同樟腦丸逐漸成為記憶,大家也都跟著逐漸忘記,台灣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樟腦產地,在蔗糖跟茶葉之前,樟腦幾乎是台灣的代名詞,隨著科學的演變與發明,樟腦產業雖然被迫走下舞台,可是樟腦王國的那段歷史還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回味。
最近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出的「探索樟腦王國」特展,就鉅細靡遺的整理了已經褪色的珍貴的歷史記憶,雖然樟腦產業已經走進歷史,可是時至今日,全台各地還是存留著許多跟樟腦相關的回憶,讓我們想起先民採樟製腦的經過,深刻見證昔日台灣這塊土地上彌足珍貴的屯墾經過。
因為台北是當時主要的樟腦集散地,所以今天台北市區還能看到非常重要的樟腦事業遺跡,過去愛國東路南昌街口的菸酒公賣局配銷站,就是日治專賣局的樟腦再製工廠,這個當時全台唯一的南門工廠,古典的建築外觀讓人動容,由於台博館負責實景復原,將來逐步對外開放,可望讓人更加了解這段淹沒的傳奇。
另外忠孝東路跟八德路口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也有一座當時全台唯一的民營樟腦精製工廠,殘存的廠房非常具有代表性,不管是日據時代還是到民國56年以前,全台灣在山區生產的這些樟腦、樟腦油跟樟腦砂通通集中運送到台北南門外,公賣局旁邊的南門工廠或者稱為台灣省樟腦廠來做加工跟製造。
早年從樟樹提煉樟腦簡直就是點石成金的煉金術,以今天進步的工業技術來看,其實先民提煉樟腦的特殊技術真的是非常辛苦的土法煉鋼,樟腦英文叫作Camphor,阿拉伯人稱呼純白色的神奇珍藥,叫作「Kafur」,可見樟腦確實有著神奇的身世,台灣得天獨厚,百餘年前深山都是樟樹,先民在山區砍伐樟樹後,在簡陋的腦寮裡把樟樹切片加溫蒸餾,獲得樟腦油跟腦砂,接著運往加工廠,透過分餾冷卻、昇華加工,接著進行再製與精製,就能生成不同的產品,粗製樟腦與腦油集中送到了南門工廠提煉、就是樟腦再製,民間商家還會向專賣局批購原料送往華山工廠、進行更高檔的精製,製造純度99.6%至99.8%的精製樟腦。
樟腦其實是一種化合物,它是在用樟樹這種林產物去加工製造出來,事實上這種過程跟造酒、提煉香茅油沒什麼兩樣,都是透過蒸的方法。台灣大量生產樟腦來自全球的迫切需求,1884年問世的無煙火藥需要樟腦當作火藥推進劑,才能擊發後送出槍彈和砲彈,樟腦因此成為軍火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1889年伊士曼軟片使用合成塑料賽璐珞,製造透明的硝酸鹽感光底片,需要依賴樟腦穩定硝酸鹽,避免燃點極低的膠卷動輒自燃,樟腦頓時成為工業原料的寵兒,賣價跟著節節攀高,當時全球70%的樟腦都是從台灣生產出來的,可見當時台灣樟腦多麼搶手。
台灣被稱為樟腦王國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從1720年代的雍正年間就開始有樟腦的生產,生產的高峰期大概是從1860台灣開港後一直到1940年期間,其中供需最強、世界市占率最強的大概是在1910到1916年一次大戰期間。從300年前的1720年到150年前的1860年,台灣中北部的屯墾漢人在中間150年當中,都在開發經營樟腦產業,結果採樟腦的腦丁跟原住民經常發生利益摩擦或者流血衝突,所以多在深山設置隘勇與原住民相互監視對峙,到了120年前的1890年,因為集中在中北部山區熬煉樟腦,也對後來的城鎮演變產生重要影響,不但台灣政經重心北移,從事樟腦生產最多的客家族群也隨著地利之便逐漸興起,樟腦王國跟台灣歷史的緊密糾結,充滿了的滄桑與驚奇,「探索樟腦王國」特展展至11月17號,別忘了把握機會認識學校裡面沒有教的台灣故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