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6 23:00

華山園區 歷史傳奇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在台北的八德路跟忠孝東路交叉口,就有一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從2007年年底開始開放給文創各界,還有附近社區居民使用這個園區,也成了非常熱門的創意空間,雖然進駐的團體很多,可是華山園區的歷史背景似乎很少人注意到,其實這個園區的名字就是紀念日治時期,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繼續就要帶您從影片當中回到過去,看以往的華山。

  台北忠孝東路八德路口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最近一兩年表現地非常熱鬧,不過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它更是珍貴的文史教材,將近120年前,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的鐵路,從基隆通往台北大稻埕的時候,華山園區這一帶還叫作三板橋庄大竹圍,日治中期全台地名改正,大竹圍這一帶就成了樺山町,用以紀念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鐵路負責送貨運輸的時代,樺山町的地位相對非常重要,大稻埕也就是當初一百二十年前劉銘傳所興建的,台灣的鐵路的一個車站的所在位置,然後才連接到現在所謂的台北車站,到現在後面的這個華山的貨運站,那整個從華山貨運站的整個鐵路就貫穿從基隆到台北這個路段,所以目前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個公園下面整個地下化,就是整個現在鐵路地下化之後生出來的一塊綠地。

  日治時期樺山町的面積頗大,今天的行政院和監察院,也就是當時的台北市役所和台北州廳,都歸劃在樺山町裡面,1922年設置樺山町之前八年,也就是1914年,現在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就是台灣最大的民營日本清酒廠「芳釀社」,後來因為軍方對清酒的需求極大,所以總督府乾脆直接收購成為專賣局台北酒工場。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後,軍方對酒品的需求更高,為了方便運送產酒,總督府特地興建了樺山貨物驛,拉出一小段鐵路支線連接台北酒工場協助運酒,嚴格來說,樺山的火車和清酒都跟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扯上關係,早期就是華山貨運站,是因為配合當地的這些物質的開發,譬如說這附近的樟腦油廠,這附近的這個酒廠,這些當中就透過這貨運的大眾運輸,所以因此在車站旁邊就有一個所謂的華山貨運站。

  1945年國府接收台灣後,或許因為常識貧瘠,沒有人注意到歷史連結,樺山貨物驛改名華山貨運站,跟前一站的松山一起保留下來,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後來轉型成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由於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更成為台北酒廠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可是存續至今的華山貨運站,還是隱隱約約勾動台灣人對歷史的回憶,日治時期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雖然前後任期只有一年,可是這個傳奇性的日本總督,卻呼應了華山百年變遷的一段拍案驚奇。當年日本之以想要佔領台灣,可以說都是因為樺山資紀,檢視樺山資紀對台灣的了解與野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而台灣之所以有機會現代化,更不能忘記樺山資紀,樺山就是比華山多了一個木字邊,所以華山的這名字其實來自這樺山這個起源,那樺山資紀其實他是非常有野心的,也就代表日本對台灣很早就覬覦這塊地方。

  其實早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前二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的八月,樺山資紀就已經開始接觸台灣,而且前後不只一次,當時樺山資紀也才三十七歲,1871年發生「牡丹社事件」,之後兩年,1873年八月二十三號,樺山資紀就變裝從淡水港進入台灣內陸,隔年1874年三月上旬,又來台灣進行調查,他對台灣充滿了好奇與野心。樺山資紀他也參與到這個牡丹社的事件,甚至帶兵來攻打台灣,在1873年,他其實就已經來到台灣了,然後也走到過基隆、東澳、花蓮這些地方,去了解到整個台灣的風土人情,也換句話就是說,他在來當台灣總督之前,對整個台灣的風土人情,對台灣的地貌都相當了解。來過台灣幾次,仔仔細細地看過這個地方,所以也就是他為什麼擔任第一任總督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理由。

  一個三十七歲的時候,攻打過台灣的軍人,二十一年後竟然當上台灣總督,真是讓人難以置信,他雖然是軍人出身,卻不是一介武夫,他心思細膩,讓中國人吃足了苦頭。1895年四月十三號,清日簽訂馬關條約,五月十號海軍大將樺山資紀就被任命為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跟清廷的割台專使李經芳約好六月二號在基隆三貂角外海,正式把台灣交給日本,可是五天前近衛師團的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的部隊已經貼近了北海岸,五月二十九號登陸北台灣貢寮海岸,足足比六月二號早了五天,我們熟悉的歷史圖片,李經芳搭小艇登上日本軍艦就發生在基隆三貂角外海上,這種簽約前偷跑登陸的行徑,都在樺山資紀的安排下偷偷進行。1895年日軍全面控制台灣之後,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在清廷留下的布政使司衙門上班,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堂原址,樺山資紀對台灣的一切規畫,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足跡。

 

  他一方面希望能夠奠定台灣的基礎,也能夠奠定台灣變成日本的一個屬地,當他攻打台灣的時候,也是明治維新第一次出兵攻打外國,也建立下明治維新之後的一個對日本的信心,1895年樺山資紀剛上任的時候,起初住在西門附近的西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婦聯總會,而後的三任總督也都住在這裡,直到1901年新總督官邸落成後才遷出,新總督官邸就是現在的台北賓館,不過今天這個體面的建築是1919年翻修後的規模,歷任總督對樺山資紀相當推崇,所以先後豎立過幾座紀念銅像。

  總統府前方介壽公園裡面的林森銅像,其實也是1935年打造的,樺山資紀銅像,這座銅像還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所建的最後一座大型銅像,樺山資紀,他除了有武嚇之外,其實他也建立很多文治的基礎,後面幾個總督也因此在他這個基礎當中設立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展,那包含說他幫台灣在興建鐵路,然後在這個後面的一些整個城市的開發,都是他所打好的一個基礎,然後他當然年紀也非常長壽,到八十幾歲,他還是很懷念台灣這塊土地,樺山資紀1895年執政,距離今天已經115年,這個日治時期的首任總督,雖然初期採取強勢鎮壓,但是許多重大建設都是他起草開頭的,比方建設縱貫鐵路和基隆港,就是他拍板定案的計畫,甚至廣設公學校教育百姓也是他做的重大決策,樺山資紀還非常重視語言溝通,據說樺山資紀能通台語,早年曾經喬裝成和尚到龍山寺,私下了解台灣民情,或許這個傳說不易證實,但是他推動日本人學習台語卻是不爭的事實,他領台的第一年裡就出版了七本台語教材,十年後到了1905年,台灣將近十分之一的日本人也已經能說台語,到了1935年執政40年,台語跟日語已經是台灣的主要語言。這和過去台灣的領導人嚴格禁止台灣人說台語,實在有非常可觀的落差,兩相比較,外國人似乎比中國人更尊重在地得文化。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